16:同乡荟/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赴一场饕餮盛宴
何文琳
  来上海念书后,才切身感受到中国之广阔无垠以及随之带来的南北差异。以前总觉得南北差异不过就“秦岭-淮河线”两侧比较而言,却不料与家乡同在此线以南的上海,风俗习惯也相距甚远。特别是在饮食方面,一甜一辣,一淡一咸,迥乎不同。初来上海时,我反复寻找米粉等家乡常见之物,最后总是失落而归;在学校食堂吃饭时,也免不了在师傅做的面条中浇上一勺辣酱来慰藉自己对于家乡美食的怀念。 

  湖南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洞庭湖的灌溉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孕育让这片土地尽是上天的馈赠。人们有着丰富的食材,自然也会变着法子来想象烹调的手段。炸的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煎的是“糖油粑粑”,层层糖汁包裹如金子般闪烁;烫的是一碗米粉,根根粉条入口便会引你发出“滋溜”响声;烤的是洞庭鱼,涂上一点辣椒汁便觉得飘飘欲仙;卤的是“三合一”,秘制卤水加上荤素搭配好吃不贵;熏的是腊肉香肠,风干腌制口感尤其特别……在这样一个“吃货天然养成地”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兜里不需要揣着太多钱,便可以走遍街边小巷将各类美食尝个遍。但是吃过了家乡的美味,便有了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高冷”--从这里走出来的儿女们,都不那么容易去适应浙菜的清淡或其他菜系的口味。我们心心念念的总是那恰到好处的辣味和时隐时现的口感刺激。 

  就以长沙人最偏爱的小吃“臭豆腐”为例吧。苏浙沪一带的臭豆腐,“美有余而臭不足”;虽然看着更有卖相、闻着更觉宜人,但却少了几分韵味,失去了对“臭”的强调。我每到苏浙一处,便会尝尝这里的臭豆腐,总想要亲自将它们拿去跟家乡的一比高下,最后总是很自豪地感叹:“‘白豆腐’终究还是输给了‘黑豆腐’。”室友也都被我的举动说服,纷纷找寻长沙臭豆腐来对比着吃,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要说这些外地人,就是长沙本地人也常年摆脱不了这份经典的“黑色诱惑”。坡子街那家有名的臭豆腐小店总是吸引大量食客,绵延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它不知是多少长沙人的家乡记忆,是多少游子回家后首选的“怀旧圣地”。 

  除了小吃以外,“正规军”湘菜自然也不甘落后。虽不是“八大菜系”之首,却常常被视作南北各地家庭宴请时的首选。人们看重它的鲜艳色泽,也喜爱品尝它时的酣畅淋漓--宴会的热闹和相聚的欣喜仿佛就在这红艳艳的菜肴中体现出来。这就是“不怕辣”的湖南人给外地客人们送上的一份礼物——让所有人感受一下何谓热情,何谓奔放。人们常说食物的烹调手法能够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我想,大概一座城的口味也能绘出城中儿女的精神气质。辣椒对于长沙人而言,已不仅仅是去内火和祛湿那么简单,它是我们火辣辣性格的象征,是“敢为人先”的变革精神的写照。有时想到家乡革命前辈的冲锋壮举,想到“芒果台”在国内传媒业中的勇于创新,我很难不把它们与“爱吃辣”这一特点联系起来。 

  有人说,一个女人要想留住一个男人,就得留住他的胃;我觉得,一座城市要想留住她的孩子,也得留住他的胃。有的城用高山流水吸引路人眼球,有的城用城墙古迹震慑过客心魄,而长沙更多的是许你一段舌尖上的旅行,让你的每一个味蕾都随之翩翩起舞,让你的每一个好梦都有香气环绕。不要说你不是归人而是过客,只管停下你达达的马蹄,让长沙邀你赴一场饕餮盛宴。 

  相关链接 

  长沙,一座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摩登都市。它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红色旅游”佳地,亦有“娱乐之都”美称。革命星火遗留,英雄儿女辈出,让它时刻笼罩着一抹“中国红”;麓山夜半钟鸣,橘洲清晨古渡,令它永远不失历史厚重感。“解放西路”上一字排开的酒吧令它“越夜越美丽”,小巷深处隐藏的各色小吃也使它又添几分韵味。 

  何文琳(复旦大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大咖秀
   第08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时尚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畅聊吧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走进世界滇红之乡
赴一场饕餮盛宴
大学生版同乡荟/大学城16赴一场饕餮盛宴 2014-09-24 2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