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洞庭湖的灌溉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孕育让这片土地尽是上天的馈赠。人们有着丰富的食材,自然也会变着法子来想象烹调的手段。炸的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煎的是“糖油粑粑”,层层糖汁包裹如金子般闪烁;烫的是一碗米粉,根根粉条入口便会引你发出“滋溜”响声;烤的是洞庭鱼,涂上一点辣椒汁便觉得飘飘欲仙;卤的是“三合一”,秘制卤水加上荤素搭配好吃不贵;熏的是腊肉香肠,风干腌制口感尤其特别……在这样一个“吃货天然养成地”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兜里不需要揣着太多钱,便可以走遍街边小巷将各类美食尝个遍。但是吃过了家乡的美味,便有了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高冷”--从这里走出来的儿女们,都不那么容易去适应浙菜的清淡或其他菜系的口味。我们心心念念的总是那恰到好处的辣味和时隐时现的口感刺激。
就以长沙人最偏爱的小吃“臭豆腐”为例吧。苏浙沪一带的臭豆腐,“美有余而臭不足”;虽然看着更有卖相、闻着更觉宜人,但却少了几分韵味,失去了对“臭”的强调。我每到苏浙一处,便会尝尝这里的臭豆腐,总想要亲自将它们拿去跟家乡的一比高下,最后总是很自豪地感叹:“‘白豆腐’终究还是输给了‘黑豆腐’。”室友也都被我的举动说服,纷纷找寻长沙臭豆腐来对比着吃,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要说这些外地人,就是长沙本地人也常年摆脱不了这份经典的“黑色诱惑”。坡子街那家有名的臭豆腐小店总是吸引大量食客,绵延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它不知是多少长沙人的家乡记忆,是多少游子回家后首选的“怀旧圣地”。
除了小吃以外,“正规军”湘菜自然也不甘落后。虽不是“八大菜系”之首,却常常被视作南北各地家庭宴请时的首选。人们看重它的鲜艳色泽,也喜爱品尝它时的酣畅淋漓--宴会的热闹和相聚的欣喜仿佛就在这红艳艳的菜肴中体现出来。这就是“不怕辣”的湖南人给外地客人们送上的一份礼物——让所有人感受一下何谓热情,何谓奔放。人们常说食物的烹调手法能够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我想,大概一座城的口味也能绘出城中儿女的精神气质。辣椒对于长沙人而言,已不仅仅是去内火和祛湿那么简单,它是我们火辣辣性格的象征,是“敢为人先”的变革精神的写照。有时想到家乡革命前辈的冲锋壮举,想到“芒果台”在国内传媒业中的勇于创新,我很难不把它们与“爱吃辣”这一特点联系起来。
有人说,一个女人要想留住一个男人,就得留住他的胃;我觉得,一座城市要想留住她的孩子,也得留住他的胃。有的城用高山流水吸引路人眼球,有的城用城墙古迹震慑过客心魄,而长沙更多的是许你一段舌尖上的旅行,让你的每一个味蕾都随之翩翩起舞,让你的每一个好梦都有香气环绕。不要说你不是归人而是过客,只管停下你达达的马蹄,让长沙邀你赴一场饕餮盛宴。
相关链接
长沙,一座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摩登都市。它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红色旅游”佳地,亦有“娱乐之都”美称。革命星火遗留,英雄儿女辈出,让它时刻笼罩着一抹“中国红”;麓山夜半钟鸣,橘洲清晨古渡,令它永远不失历史厚重感。“解放西路”上一字排开的酒吧令它“越夜越美丽”,小巷深处隐藏的各色小吃也使它又添几分韵味。
何文琳(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