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泛科技网站“果壳”CE○,国内最大的慕课学习者社区“M○○C学院”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也曾是一名职业专栏作者。2008年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2010年创立果壳网,致力于连通科学与大众。
你是否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你是否设定“莫扎特效应”真实有效?你是否坚信人的左右脑存在绝对分工?然而姬十三想告诉你,以上三个都是谬论。作为复旦校友,姬十三自然将果壳网2014高校巡回演讲暨“MOOC(慕课)”推广的上海首发站选在了他的母校。作为一名75后学长,他想在演讲中和95后谈谈如何“再造学习”。这一场轻松而严肃的谈话,就从刚刚这三个问题开始。
多数人不懂“学习”的科学
正如许多互联网大亨为了探索网友的社交习惯而广泛尝试各类社交产品一样,姬十三为了探索当今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在不久前去清华大学亲身体验了一番。然而在与学子们同住同学的过程中,他却惊讶地发现,这些新时代学子的学习方式与自己当年并无太大差别。尽管现在的学生有着更好的教学设施和辅助设备,但他们仍旧习惯于坐在大教室里一味地听讲、课后疯狂“刷题”的传统学习模式。
这样的课堂缺乏个性化的选择,也很少带有自己的思考。就好像姬十三开场时否定的那三个理论,都曾被带有权威性地灌输给我们,我们无理由地接受了,却没有通过讨论和交流批判、辩证地去思考过这些命题的真实性。除了思考的缺席外,机械单一的传统教育方式也让我们疲于应对。高校中通宵自习室的存在便是最好的佐证。“其实我们都了解睡眠对于学习和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太多的学习任务使我们不得不拿出休息时间来应对。但我们可否想过换种方式来应对学习?”他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在痛苦和迷茫中求学,大多是因为我们尚未理解“学习”这件事。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并没有让许多大学生找到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好像那些等待着鱼儿入网却不知如何主动出击的渔夫。而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同学们理解“学习”这样一种科学,用高效的方法学习个性化的内容,从而养成终身学习、时刻学习的习惯。“我们不要再等待工具的来临,自己去制造的机会就在眼前。”
信息学习革命悄然来临
历史上的学习方式经历了“学徒制”和“普通学校教育”两个过程,现在正向着“新教育”迈进。姬十三心中的“新教育”,是一个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
他说,有两种假想我们绝对耳熟能详:一种是大学生以为进了大学便不用再努力读书,然而不久他们便会否定自己;另一种是毕业生以为进入社会后便可远离书本,却发现无时无刻不需要精神和能力的养料。这时,终身学习必须要有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作为支撑,这便是慕课。在这里,每个人自己来决定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精力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既是对于学校学习的补充,也是对于某些地区落后的学校教育的一种替代。
新生事物总是最能吸引新生力量的。越来越多的95后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开始利用这种先进的在线教育模式进行自我教育。在慕课平台上,有大量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此“混迹”,慕课自学帮助催生了一批“低龄化的高知识分子”;在这里,人们不以年龄论英雄。
谈到慕课对传统教师的冲击,姬十三说:“互联网并不是要取代老师,而是让好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分享给更多的学生。慕课上的老师会成为地球上教授某门课程次数最多的老师,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都可能遇见向他表示感谢的陌生人。”
人与人知识差距正在变大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是一句改编的玩笑话,却似乎在慢慢成为现实。姬十三认为,由于大量学习产品(如“知道”“豆瓣”“知乎”“果壳”)的出现,有主动学习意识的人总是能利用时间碎片来积累丰富知识。量变注定引起质变,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积累差异并不会因为义务教育的普及而缩小,反而会因为学习技术和方法的更新而拉大。而在这之中,慕课又将因系统性和结构性而更胜一筹。
“过去也不是没有单纯的网络公开课供人们下载,但是它经常只是一些碎片化了的课程,缺乏系统性,不易入门。许多同学也会去下载,但是总是很难坚持地看下去,或者很难真正系统地学习。但是现在有百余所名校倾力投入慕课教学,用课程的系统化讲解和科目细分来帮助同学们定制大学的业余学习状态,给我们一个和更多人共同学习、与世界上每一个人成为同学的可能性。”
慕课“尝鲜者”仍然太少
尽管中国现已是除美国外拥有最多慕课学习者的国家,但姬十三认为它的推广、普及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只有一小批“嗅觉最为灵敏”的学习者尝试过这类资源。“这正是我今年巡回演讲想要鼓励所有中国学子都去参与的一场‘学习革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尝试着和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最有激情的同学去交流探讨。也许就是这个小小举动会改变你的整个学术生涯和学习生活!”
姬十三坦言,慕课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如何通过获取中国官方对于自学学历的认可、如何通过数据记录来约束学习自觉性等;另一方面,如何实现某些操作性课程的实践目标。“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自主学习的步伐。我们常常在反思今天的教育制度,有时候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也许不是制度而是自身学习的方法。在未来学习中,我们的选择将更加自由,好老师和学生也许会被重新定义。我们的课堂可能会真正实现‘翻转’,技术发展对于新的学习方式重新塑造。”
“我一直相信WilliamGibson所说,‘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姬十三对于慕课的前景信心满满。他始终相信,慕课能帮我们用平等的机会尽可能去减少不平等的结果;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享用最优质的教育。总有一天,慕课将要改变高校扮演的角色,成为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2014年,互联网仍以超前的速度发展着,而它孕育的产物之一——慕课也已在中国流行两年有余。慕课即“MOOC”一词的音译;而“MOOC”正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简称。在慕课上,来自世界百余所名校的老师为网络学生专门录制授课视频,安排固定的开课时间、作业以及考试,在考试通过后还会授予证书。它让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名校资源,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今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和“MOOC学院”强强联手,通过技术优化、寻求本土合作伙伴以及加强翻译工作来推动慕课实现中国的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