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学城/公益星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公益践行到底
胡冰
  胡冰(上海交通大学)

  她是不平凡的公益新星,也是平凡的职场新人。五年公益路,她执著于守护孩子们的教育梦想。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公益之心未曾暂歇。她是周海静,是以梦为马的逐梦人,也是跬步千里的实干家。

  入职公益组织 不走寻常路

  2007年的夏天,周海静第一次踏入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忙乱的适应期过后,她如许多同龄人一样,陷入了对现状、对未来的困惑。“我开始去思考,大学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周海静说。等到大二,她开始接触一门名为“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课。公益事业的博大为怀,为周海静打开了新的世界。这番憧憬,激励她报名加入“思源公益”,成为甘肃省通渭县支教点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而这里,也成为她公益之路的起点。 

  短短20天,志愿者们带去了英语课程、体验式培训和小小图书馆,也带回对基层教育的反思、对梦想与现实的反思。支教结束,周海静却发现,孩子们带给自己的竟比他们带去的更多。然而,短期支教有其固然存在的弊病。新颖的课程体验、更多的学习物资、优良的学习氛围,这些教育成长中的重要元素,随着志愿者的离去很多又复归原貌。于是,回程之后,周海静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乡村孩子创造出适宜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带着帮助孩子们更好成长的愿望,周海静来到“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实习,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公益之路应该怎样走。 

  选择真爱梦想并不是偶然。作为一家关注乡村基础教育的公益组织,真爱梦想引入了商业机构的管理经验,致力于推广可复制的公益模式,为孩子们配备标准化的基础设施,提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并且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培训同时还以业务公开、财务透明的方式坚持着公益理想。“就我自己来说,支教的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在思源公益的两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做培训项目开发、志愿者培训等工作,还成立了支教团联合会,”周海静说,“真爱梦想的理念和我的很多想法恰好是相吻合的,它能帮助我对人生、生命、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周海静逐渐认识到,公益组织本质上还是在为社会创造利益,只不过他们创造出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是福利性利益而不是经济性利益。与此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周海静也开始面临“择业”这个人生重大问题。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令她希望能选择一份“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能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更多人。无疑,她曾实习过的真爱梦想基金会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电影《云图》里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相连在一起的,我们所做的行为都一定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做到的这个行为一定会关系到你、关系到更多人。所以我们不能逃避说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为这个社会是相连的,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借一部电影,周海静阐释着自己的人生观与公益观。 

  坚持公益事业 助力梦启航 

  入职以来,周海静见证了真爱梦想基金会同将近200个区县的教育局建立起合作关系,他们的项目逐渐覆盖1500多所学校,受益的老师学生达到百万之众。一个个惊人数字的取得,都与小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周海静所在的部门叫做“业务发展部”,它的职能与商业组织中的销售部门类似。“只不过,商业机构推销的是产品,而我们推销的却是公益理念。”周海静说。作为一名称职的“销售人员”,她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出差,主要工作是和各区县的教育局及学校打交道。“有时候,我们也会遇上一些很有教育梦想的局长,和他们交谈起来,能感到自己的教育梦想也被点燃了,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周海静刚刚从西藏回来。结合政府的上海援藏项目,真爱梦想计划针对藏区拓展公益业务,帮助当地发展素质教育。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公益行业比较特殊。但归根究底,它仍然是百业之一。身处其中,我们所做的很多事务性工作同在商业机构中没有太大区别。当然,公益行业也有自己的个性。在商业机构里,一个员工就好比是一个螺丝钉,有固定的位置和职责范围,这也造成每个人更多关注自己的分内之事,对分外之事,如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组织的宏观架构、企业的理念和使命等了解不多。但公益组织就不一样,比如我目前就职的真爱梦想基金会,它更像是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到组织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与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不仅让我视野更宽广,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广素质教育,核心是改变老师,继而让老师去改变学生;或者说,更核心的是“变”这个字。三年来,在小团队的努力下,周海静的确和同事们一起给乡村的老师、孩子们带去了很大变化。“比如,一个原本普通话都说得不太好、一开口就紧张的年轻老师,培训结束后能在几百人的场合下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不感到过分勉强;一个原本在传统课堂上无精打采、不愿意上课的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却能聚精会神、爱上学习。这些例子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觉得自己真正在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周海静还说,团队也帮一些年轻老师争取到了出国交流的机会。毕竟,比起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人的发展更难能可贵。

  真爱梦想成立的六年时间里,周海静以正式员工的身份陪伴她走过了三年。现在,基金会经常会招聘一些实习生,周海静还希望实习生的数量能再多一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高校学生把公益当作自己的职业或是兴趣爱好,在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同时,也多去帮助别人。我觉得,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要比单纯物质性的东西更重要。” 

  破解公益困惑 寻找新答案 

  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周海静选择了一条不太一样的人生道路。在这条路上,困惑时有浮现,所幸她总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早在大学里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周海静就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希望能达成什么目标、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周海静说。从事公益行业不像从商、从政那样,有着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是涨薪,或者是晋升。所以在择业之初,就应当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做一个专业化的公益人。如果信念不够坚定,不妨另择职业,以其他方式来帮助公益行业的成长。 

  一旦选定职业公益人的道路,便得明白,这条路不会让自己名利双收。在公益组织里工作,自然不能期待很高的薪酬和工作地位。这类想法有时的确会给周海静带来困扰,但失处亦有得,“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还能服务社会、为公众利益尽绵薄之力,这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富足感和满足感”,周海静说,与之相比,虚名浮利倒是其次,“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公益当作职业的确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中国,公益行业发展相对较晚,自然有不够成熟的地方。就从业人员的素质而言,周海静坦言自己还不够专业。“公益组织要创造出更大的公共利益,就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如何让公益项目发挥出最大效能。”周海静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入公益组织是唯一的践行公益的方式。 

  她另辟蹊径,提出自己对公益的独到见解:“公益,顾名思义便是公共利益,是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公益其实是商业。所有的商业企业都在尽力创造社会利益,商业企业要想成功立足,便不能局限于个人,它必然得把自己的企业目标建立在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目标之上,为人类共同目标而奋斗。一言以蔽之,把商业做好的前提是要为公众考虑、为社会谋利益。”做公益的人未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成为公益组织的一员,固然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但它毕竟要花费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并非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投身公益的途径。譬如量力而行捐助公益组织的发展,身体力行做一些“随手公益”,甚至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所在的政企组织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能。 

  为老人家让个座位,是公益;捡起路上的垃圾,是公益;在“扶不扶”的情况下伸出手,是公益——为别人多想一点点,就是公益。“公益不等于慈善,不是怀抱着一颗怜悯之心,去帮助弱势群体。”周海静说。为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为公共利益多贡献一点,就是公益。它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而是一件每个人都应当做的事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大咖秀
   第08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时尚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畅聊吧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把公益践行到底
大学生版大学城/公益星09把公益践行到底 2014-09-24 2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