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它的纬度尚在北极圈以南,兼之东临波罗的海,气候虽然偏冷,但还算惬意。九月初到,这里全无想象里的冰天雪地。一整片碧蓝的海托起14座岛屿和一座半岛。午后阳光充足,城前草地上处处有晒太阳的人。这座城市,不算细腻,却足够优雅;尽管严谨,但也充满热情。一如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风,有着恰到好处的理性之美。
学生会与校方“平分秋色”
许多大学都会在正式开课前为交换生预留一个礼拜作为迎新周,提供一些校园生活信息、帮助学生熟悉环境。在国内,迎新活动一般都由行政部门出人出力。而斯大迎新周的活动几乎都是由学生会一手操办。第一日,学生会干事导游校园;第二日,大巴接送去宜家购置家具;第三日,校园信息答疑解惑;第四日,WelcomeParty(欢迎派对);第五日,乘巴士游览市区并野餐。几场活动都受到留学生们的热烈好评。其中,宜家之行和WelcomeParty(欢迎派对)更是人气爆棚。
若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能力,斯大学生会几乎可与学校行政部门平分秋色。为了方便学生活动,主校区里还新建了一栋StudentHouse(学生屋)。门口的信息咨询台、地下一层的学生会接待处,均由学生值班,且设置固定办公时间。运作方式与一般的社会机构没有什么两样。
和外国的许多大学一样,斯大没有在校区外设置校门、围墙。整个大学都与社会融为了一体。在这里,学生既有“独立精神”,又有“社会精神”;既懂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能融入整体中去、承担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接待台的学生也会笑容灿烂、大方热情,简单的迎新也能花样迭出、精彩纷呈。每件小事,都尽力做到优雅。学生会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这份坚持。
批判思想在辩论中训练
斯大的学制与国内截然不同。在斯大,每学期为期四个月,均分为两个period(学程)。一般每个学生在同一个学程中只修一门课,而这一门课就占了15个学分。上课时间大大缩短,意味着课后的自学时间大大增长。在这样的学制下,Sem-inar(学期)的优势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学期之初,教授便会下发本学期的课程安排,罗列好每节课的探讨主题、阅读章目、个人或小组作业。每周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在课下探索新的知识边界,在课上交流阅读心得并相互批驳。学生的批判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就在这一场场唇枪舌战当中逐渐培养出来。
譬如,“文化研究”这门课上,一位学生试图用“cheap(便宜)”这个关键词来定义流行文化。她提到,流行文化要足够便宜,让大多数人买得起。这个定义立刻就遭到了反驳。反驳者来自意大利米兰,世界闻名的时尚之都。她说,时尚从来都不廉价,可人们却一直乐于追逐时尚,而它毫无疑问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类似这样的新颖立论和精彩辩论,数不胜数。
文化背景对个人的影响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的。在未曾意识到的时候,一些偏见已经埋在心底。当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被聚集到一起,相互发问、相互辩驳、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智慧的光芒便会开始在其中闪耀。
住进Lappis体验Corridor文化
上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开始推行“福利国家”制度。高福利也带来了高税收、高物价。初到斯京,难免会为此咋舌。但另一方面,瑞典的治安水平相对较好,为留学生活多提供了一重保障。
许多欧洲国家的高校都不会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宿舍,斯德哥尔摩大学也不例外。所幸,斯大和瑞典皇家工学院与房屋公司SSSB签有租房协议,能安排留学生住进较为低价、便捷的单间公寓。离主校区最近的一片住宿区Lappis(北欧地名),北靠森林与海,空气与风景怡人。每一层为一个“Cor-ridor(走廊)”,共用客厅、厨房,单间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在拥有个人生活空间之余,还能体验外国的Corridor文化。
Lappis最特殊的一点在于,每周二晚一到10点,就会有人打开窗户大叫练声“啊——!”很多听到的人也会加入进来高声唱和。Lappis的住户一直对这个非正式的活动乐此不疲。
平静的学习生活背后,是年轻人躁动不安的心和对生活满满的热情。Lappis的环境如此,斯大的学习氛围也如此。没有不近人情的理性,也没有不受约束的激情。看似矛盾的两极,在这里,被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