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在我国,长期以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多少和影响因子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也是用来评价临床医生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提起SCI,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其可谓既爱又恨——爱的是它为自己带来了学术地位与荣誉,恨的是它花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其常作为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大家对它趋之若鹜。那么SCI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本期“小医生笔记”我们就一起来揭开SCI的神秘面纱。
天使 中华雄起立奇功
2014年9月26日,本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名世界第二;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名世界第四;2013年SCI收录23.14万篇,仅次于美国(47.07万篇),其中医学类排名第二(临床医学25640篇,基础医学10244篇),占22%,具有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中国作为科研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得以确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我国科研建设中,这其中有不少是拥有国外科研培训基础的知名科学家,如施一公、饶毅等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中国科研的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张湛教授在今年4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公济论坛上谈到,2013年在SCI论文所属机构中,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以82.77%的比例高居榜首,解放军总医院以12422次引用排名第一,协和、华西紧随其后,瑞金、华山、中山等也有不俗表现,反映了北上广较强的科研实力,以及我国医学科研“以高校为导向,以附属医院为阵地”的格局。“SCI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作为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医疗行业,临床医生们又肩负了重要的使命。随着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间期大大缩短,我跟医生们聊天时常说,当你看病时,你治愈了一位患者;而当你做科研时,你是在治愈成千上万的患者。”张湛教授这样评价科研在医疗领域所起的作用。
魔鬼 科研临床难两全
虽说科研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可对于临床医生们而言,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不堪言。“医生每天看门诊、收病人、值班,外科医生还要做大量的手术,很难在科研上花费太多精力;可每年的考核指标、年终评审以及职称晋升都有很高的科研要求,这就使得临床医生们在临床上心不在焉,在科研上又马马虎虎,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医生甚至铤而走险,不惜花费重金让研究机构代写SCI,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起了相当大的反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对我们“吐槽”道,“走进各大附属医院的办公室,总能看到医生们手捧文献在孜孜不倦地啃着,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当今科研风气,不少教授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他们却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到科研上,很少顾及临床,这使得其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患者往往慕名前来,却失意而归,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我担心最后受累的还是广大群众,治病救人可能会变成一句空话。”这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的心声,科研对他们来讲不再是探索自然、征服疾病的工具,而变成了追名逐利的跳板和沉重的负担。“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适合搞科研”,一语点破,这种关卡式的科研体系着实令众多医生伤透了脑筋。
凡尘 方法得当助成功
虽然SCI所代表的医学科研有着万般不是,但它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公平客观,用它作为评价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SCI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给予学者们足够的施展空间——无论你是头顶光环的专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教学秘书刘俊认为,科研和临床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单单只从事临床或只做科研都是行不通的,“临床上的问题往往需要科研来解决,而科研又为临床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这就是目前所倡导的转化医学模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再加上勤奋和努力,是可以在临床和科研领域中都取得一定成就的,”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之言博士给我们展示了平衡这二者的方法,“我的导师和身边的同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定期进行分享,讨论其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平日里在临床上注意收集病历资料,举一反三,并定时整理自己的科研和临床思路。这样下来,基本上可以做到在临床上拿得起,科研工作也没耽误。”
相关链接
SCI,即ScienceCitation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建立,创刊于1961年。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共收录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刊物,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及影响因子(InfluenceFactor,IF)的高低,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