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学城/达人秀
     
本版列表新闻
~~~——访复旦大学临床八年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张宸昊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只是最普通的‘新生代表’”
——访复旦大学临床八年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张宸昊
陈曦
  陈曦 (复旦大学)

  张宸昊,复旦大学临床八年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去年此时,他代表复旦大学2014级的全体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言。那一天,在校长、老师和数千名新同学面前,他侃侃而谈,分享自己初到复旦的感悟。一年前,张宸昊为自己能够成为3000多名优秀同龄人的代表而激动;一年后的今天,他在规律的大学生活里过得平静、低调。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他在医学实验室里度过了大学第一个暑假。

  一年迎新季。无论你在踏入大学校园前有多少憧憬与兴奋,但这位“新生代表”想告诉你:日与夜的穿梭里,平淡才是最真最常的旋律,“踏实”方能为下一次辉煌奠基。

  “千分考末代状元”的“失落”

  当时自己为什么能被选作“新生代表”,张宸昊至今也不太清楚。

  2013年的9月,他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一所重点高中里,与全国万千同龄人一样,共同迎接紧张而忙碌的高三。那正是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时候,但再大的争议也掩盖不了这项制度曾创造出的堪比全国统一高考的关注点。

  “北约”与“华约”两个联盟直接对抗,书写了不少传奇(“北约”起初包括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13所高校,复旦和南开2012年退出,减为11所;“华约联盟”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复旦“千分考”(全称为“复旦大学能力水平测试”)亦在运行8年后,于2014年2月迎来落幕前的最后一试。

  张宸昊本来得到了学校推荐的“北约”考试名额,但出于对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喜爱,他自荐参加“千分考”,在每一项志愿栏上,填下的都是医科相关专业。

  刻苦准备以后,他成为了本校“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800+”。

  “千分考”,顾名思义总分为1000分。能在考试中取得800分以上的成绩,从历年正态分布的规律分析,张宸昊的成绩在数千名应试者中至少能跻身前十。身边有不少同学传言说“张宸昊是当年的千分考第一”,他却淡然否认:“这个消息从没有得到过官方证实。”

  恰巧赶上复旦“千分考”末班车的张宸昊,意外地尝到了几分“末代状元”的滋味。他的千分考经验,原本可以分享给许多学弟学妹,但因为考试戛然而止,“考经”也没了用武之地。“高中学校的优秀学子报告会也没有邀请我”,但他很快补充说,“没有失落的意思。”

  “学工部的老师告诉我,我的‘千分考’考得不错,面试的时候表达流畅、言语得体,大概这就是我被选中的理由?”接到辅导员的电话,被告知要去准备开学典礼的发言稿时,张宸昊正在校园里跟一位学长“取经”。与前辈的促膝长谈,成为他之后撰写开学典礼发言稿时灵感的主要来源。

  “大家都不会记得谁发过言”

  如今,张宸昊已经找不到去年的那份发言稿。在大一这一年里,他换了电脑、丢了内存,也对自己“新生代表”的记忆逐渐淡忘。“这个身份没有给我什么压力,因为过不了几天,大家就不会记得那个发言的人是谁。”

  但当时被委以重任的他,尽心尽力地准备了。入学后的第一周,张宸昊来不及去适应校园环境,而是把全部时间花在了发言稿的撰写里。他的心态是:说得好未必会被大家记住,但说得不好就会变得“臭名昭著”。

  那几天是他大学里最初的熬夜记忆。稿子改了很多遍,对于一个进入大学不到7天时间的新生而言,他还未来得及体会大学生活,只能在学长讲过的“过来人”经验中寻找灵感,不可能写得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得到学工部老师“写自己的东西、写接地气的东西”的意见后,他如释重负,“拿出了高考的笔触”,写了自己能来到复旦的高兴,与今后誓不浪费时间的决心。“这些话可能老套、平庸,但感情是真挚的。”

  稿子终于写就,他练习朗读一直到半夜,伴随着室友的呼噜声和磨牙声。

  正式上台发言那天,他紧张得“腿发抖”。很久以后,同学与他说笑时提到,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念错字,他才知道自己还是有小小的“出丑”——但也绝想不起来是念错了哪个字。“大概是我咬着舌头的时候没注意,发错音了吧。”他笑着说。

  发言过程中,他突然被台下同学的热烈掌声打断,是在说到自己“第一轮选课被踢得好惨”时。这也证实了他当初的想法:没有以体验为支撑的观点,是得不到共鸣的。

  面对一群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或是初遇挫折的新生,“即使让经验丰富的大四学长学姐来讲,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稚嫩的“高考”笔触也好,“假大空”的观点也罢,张宸昊越发觉得自己的“新生代表”身份,其实就是一个最普通平凡的代表,有着最普通平凡的心声。而这也恰是最需要被聆听、被分享的声音。

  当然,一年以后再回头看这段“新生代表”的经历,感触自然大不一样。“只是一个连四教都不知道在哪里的新生的自我抒情吧。”

  忘掉过去辉煌,专注未来就好

  无论如何,大学生活画卷以这样的经历为始,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经历过“千分考”“九门科目+计算机”的全面锤炼,读医学专业的张宸昊拥有比较扎实的文科知识基础。这样的基础能让他在与笔者聊到“末代状元”的时候脱口而出“会是中国1905年出现的场景”,也能让他鼓起勇气加入校园媒体,尝试新闻与文学的创作。

  但这一路却遇到了不少坎坷——至少校园媒体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很难走这条路,“我语文水平太差了”。但他总结过自己性格里天生的韧性:“要保持我对某样东西的喜爱,就一定要保证我学不会它。”

  类似的总结,他还有很多。许多人会在大一时候就开始迷茫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他在刚入学时就详细咨询过了本专业学长的生涯规划,试图从中找寻可借鉴的点。“你去找一个与你目标接近的前辈;如果找不到,你可以先花精力做一些大多数人都必须完成的事情。比如,把绩点刷高一点、把托福考掉,总是不会错的。”他喟叹道:“要做好这两件事,大一大二的时间都过了,也不一定够。”

  采访时,张宸昊会冷不丁地说出几句令人惊讶的话,比方说,“如果不知道要做什么,干脆就想,无论做什么,都是当时的最优解吧”。对此他解释说:“我可是班里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班级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干部)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宸昊此刻的“心理委员”身份,与他一年前的“新生代表”身份是相似的。他的想法兴许会比同龄人更成熟一些,但本质和许多人一样,选择踏实地走向前方的路。大学的每一刻都是新的开始,忘掉过去的辉煌或挫败,专注于未来就好。

  这是“新生代表”张宸昊的故事,也可能是每一个大一新生的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游戏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我只是最普通的‘新生代表’”
大学生版大学城/达人秀03“我只是最普通的‘新生代表’” 2015-09-16 2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