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模之器多见葫芦所制,若说起范桔,定会令人感到陌生和诧异。但上世纪末,我却从湘人的古玩摊上偶得清代洞庭之地,用桔皮范制的一枚高7.3厘米的旱烟盒。其体壳虽已斑驳龟裂,但能历经一二百年的沧桑,仍然较完整地保存并流传至今,亦称得上算是“稀罕”二字了。
范桔与范匏相似,当桔子尚挂枝头处于生长期时,用雕刻好纹饰的印模套范在桔外,待其长大成熟按预期定型后,再拆模掏瓤,阴干而成。
此桔壳旱烟盒(见图示)被范模成圆底渔篓状,配以竹盖。盒体膛腹两面均范印着似繁写的“门”字纹饰,下面凸浮出一尾俯仰翻覆的锦鱼(金鱼)。一面为一尾张嘴,使劲,仰向门顶的锦鱼,体姿呈弯曲跳跃出水状;另一面为一已成龙睛的锦鱼,尾朝门楣,头作向下俯冲状。双鱼图寓锦鲤跃龙门的典故,隐喻了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前程无量。那两条锦鱼的身躯几乎填满了盒膛门楣纹下的空间,而锦鱼古人亦称金鱼,膛中含孕“堂”字,故此图又寓金玉满堂之意,象征着生活富裕美满幸福。制作者还特意遴选了一颗酷似大耳猪首形的洞庭湖菱,替代勒珠悬扣于盒膛绳索之上,与膛壁跃鱼上下呼应,又合了古代民间“堂上悬鱼肉,年年有余积”的吉祥俚谚。
恐怕更妙的还在于,晚清有“无湘不成军”的喻说,故湘军足迹布遍九州。莫非那位长年征战戍边在外,文武兼备的三湘子弟欲借该桔(吉)壳旱烟盒上所附生灵的谐音之妙,巧蕴着茱(猪)萸(鱼)之意,寄托其似唐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绵绵无尽的乡愁?窃颇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