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曹操趁征讨吴国的时候,半路抛弃染病的荀彧,差人送去一个鸡翅木食盒,盒上有他的亲笔封记,荀彧打开食盒一看,却空无一物。荀彧是个聪明人,马上明白曹操的意思,“整天吃我的喝我的,还要和我唱对台戏,爷不赏你这口饭吃了。”又因食盒叫“椟”,有暗示服毒自尽之嫌,于是荀彧把自己平生的工作资料付之一炬后,仰脖儿服毒自杀,留了个忠诚于汉室的千古芳名。
古时食盒,是文客骚人、士绅名流显摆收入的道具,效果跟现在的人出门背着爱马仕、普拉达是一样的。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与至交把酒言欢,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装在食盒中,让容貌风流的丫鬟提上,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就是看哪个人不顺眼,最常见的手段也就是一壶热酒几碟小菜撒点儿砒霜,装在食盒里送去与之食用。
不过到了崇文黜武的宋代,随着大量的文艺青年涌现,食盒早就降尊纡贵,被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了。元戏《金凤钗》里描写宋人春天出游:“绿杨如烟,郊外踏青赏玩,春盛担子都出去了。”春盛担子就是挑着的食盒。
而在明代小说里,食盒也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具。如《金瓶梅》的第三十四回:“书童儿在书房内叫来安儿扫地,向食盒揭了,把人家送的桌面上响糖与他吃。”由此也可见食盒在当时普通人家已是常用。
到了清末民初,食盒的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如京城里的未婚男女,男方择送日用衣食等物品给女方,也都是使用食盒来装送。作为传情达意的媒介,食盒也因此具有了浓浓暖意。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甚至八十年代,工人食堂、学生食堂最醒目的标志就是摆着一排排一摞摞大铝饭盒儿,红色的油漆刷着编号。一打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味儿扑面而来,算是那些清贫年代里最温暖的回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