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学放弃曾经的最爱
刘洋3岁跟随父母从中国移民美国。妈妈刘双秋是中国人,曾经是国内的一名数学教师,爸爸是印度人,机械工程师。
初到美国,面对爱玩游戏的儿子,刘双秋买来的大部分是问题解决型的游戏,比如一个发电站遭到敌人的破坏,需要玩家解决许多综合性问题才能使它恢复运转,这其中数学的、科学的、人文的、地理的知识都要用到。
虽然从中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刘妈妈也笑称似乎是埋下了祸根,“他后来开始疯狂地玩游戏”。在上中学的那几年里,刘洋一直在玩游戏的问题上和妈妈打“游击战”,他的战术可以总结成“敌来我躲,敌跑我追”。
但是不管大战几百回合,刘妈妈始终尊重孩子,从来没有“掐网线、关电脑”的强硬措施,而和刘洋“商量”,让他在客厅学习,便于监督。
即使如此,刘洋也并没有舍得放下游戏,“一有机会就玩”。最后忍痛割爱,还得刘洋九年级,第一次冲击奥数失败。
刘洋六年级时,第一次接触Mathcounts(这是美国为6至8年级学生准备的数学竞赛),没能代表密苏里州参加全国的比赛。但“稍做努力, 他在一年后就赢得了全州第一名, 在第二年, 又赢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Mathcounts数学竞赛让刘洋有机会结识全美热爱数学的孩子,他们很快建立友谊,保持联系。所以,当刘洋在九年级冲击美国奥数竞赛失败,没有资格入选奥数夏令营时,他意识到:玩游戏真的是影响到学数学了。
刘妈妈鼓励他给美国著名的华人奥赛教练冯祖鸣写邮件请教。冯教练鼓励他享受数学,不要以闯进奥数竞赛为目的,帮助他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冯教练的邮件内容有十多页。
九年级的刘洋“深刻意识到,奥数竞赛不是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的, 所以他甚至放弃了那些年最爱玩的游戏”。之后, 他“全力以赴”追求最钟爱的数学梦想。
除了“那些年他最爱玩的游戏”,刘洋也放弃了继续在校篮球队打球的机会, 尽管这是他自六年级开始就梦寐以求的事,但刘洋对妈妈说:“我即使每天打5个小时篮球也进不了NBA,但是如果每天做5个小时奥数题,应该可以参加国际奥数比赛。”
如何比游戏更有吸引力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做数学题怎么会比玩游戏更有吸引力呢?
刘洋并非是从小就被定向培养的奥数选手。在培养信心、发现天赋和保护兴趣的道路上,刘妈妈也是边摸索边前进。
刘妈妈尽量把数学趣味化,在家里,母子以讨论数学为乐。
刘双秋喜欢通过练习来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推崇死记硬背。刘洋小时候,她经常和刘洋一起推导公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灵活掌握方法, “知道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 即使不知道公式,遇到题目也能解出来”。
说到教子经历时,刘妈妈谈到了她非常看重的一点:一直“跟随刘洋的节奏”,从不“急功近利”。因为刘双秋相信“要走向巅峰,要超出一般人,一定要把基础打好”。
初到美国时,5岁的刘洋每天幼儿园半天的课程结束后就回家跟妈妈一起做各科题目。刘式方法是,“只要错一道题,就全部重做”。
如果他做错了一题, 刘双秋会告诉他有错题,但不会具体说是哪一道题,而是让刘洋自己检查,自己改正。
刘洋妈妈说这样做的好处有3个,一是帮助他建立信心,“他要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信心,不能把对的改错”;二是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模棱两可的概念可以得到确认;三是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刘洋把知识巩固住,更好地消化吸收。
现在,每次考试刘洋对自己的表现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 “他说错了几道题,就是几道题”。
刘洋最开始上的小学比较闭塞。为了刘洋的发展,刘双秋效仿“孟母三迁”。
刘妈妈说:“我从来不让他跟别人比,尽自己的努力就好,做不好没关系,找出原因,下次更好。”
主动性也是一种习惯
九年级后,刘洋每天放学之后晚7点~12点的时间基本都奉献给了奥数, 周末更甚。刘洋学习的主动性是从小被刘双秋培养出来的。他很小就习惯了自己学习、自己读书、自己做练习。
刘双秋自称是很乐于交际的人,他们一家经常参加朋友聚会。但是为了让刘洋把心沉下来,刘洋爸爸每次都坚决提前带他回家,一般在晚9点之前刘洋就回家学习了。
刘洋把做得出来和做不出来的题目分开标记,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自己回过头去分析定理, 做大量的其他题目,寻找灵感,有启发之后再回过来研究之前的遗留问题。
除了刘洋自己做题,刘妈妈还鼓励他去中文学校给其他的学生上课, 培养他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
刘洋或许有一定的天赋,但是正如美国奥数队前总教练冯祖鸣所说,“没有那么多天才”,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培养。
刘妈妈的教育方式重在引导他的思维和习惯,从而帮助他成为了一个专精数学并且全面发展的人。刘洋在妈妈的引导下发现兴趣,找到努力的方法,并且长久坚持, 才取得了令世界称奇的成绩。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