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畅销作家刘墉之子,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目前为畅销作家、品牌顾问、音乐制作人、主持人。作品有《Why not?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丰富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养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使他成为中国台湾时尚界的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
幸运并非可遇不可求,而是随遇待求,只要掌握九个心理好习惯,就能由内向外、由外到内整顿自己的思考,看见、发现、创造、连结身边的各种机会和贵人,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幸运和幸福! 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开始, 幸运只给准备好的心智! 幸运,是希望,也是一种感觉。那怎样获得幸运呢? 幸运来自于机会,机会来自于人。但如何认识这些贵人呢?
作者作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解构“幸运”,通过介绍九个心理习惯,用有科学依据的观念,来解析如何建立更幸运的思考方式,培养读者幸运的习惯,让小改变累积成运气。
去年年底,北京卫视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决赛中,刘轩获得总冠军,成为“全中国最会说话的人”。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中,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是:哈佛心理学者,《我是演说家》冠军,知名作家,音乐制作人,品牌顾问,作家刘墉之子。
在刘墉的一系列《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书中,细细地叙写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比如,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他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儿子考上哈佛大学,他带着儿子跪在爷爷坟前说,你的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他对儿子说: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当年活在读者的关注目光下的少年现已44岁了,他早已拥有耀眼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养,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并且身兼数职——DJ、作家、时尚杂志总编、艺人……
在书中前言里,他说,之前压根儿没想过当作家,更不想写励志书,因为那会跟老爸抢位子,还要受到读者们的比较,但“如今过了不惑之年,我逐渐发觉,或许在耳濡目染之中,我继承了一些父亲的教育特质。再加上文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使我得到一些更新的观念。不知道这是否算‘天命’……”
被问及从小的成长过程都被父亲写进书里、受到公众关注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刘轩说,这是一个“楚门秀”(美国电影,指真实生活被当成节目公之于众),往往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被做成文章。有时候事情发生的当下就会想:“糟了,这又会是书里的一个章节”。果然,没多久它就出现在文章里。最大的困扰不是隐私,而是觉得什么东西都会被放大了看。不过它会让刘轩也开始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尤其在做人处事的细节上比较留意,会尽量改善自己的言谈举止。或许,它让刘轩成为一个更“自觉”的人,而这是个好事。
2001年秋天,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班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刘轩,独自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台湾。
回到台湾后,虽然他很想闯出一份自己的事业,但有父亲的光环在,他总感觉无法活出自己。后来,在女朋友(后来成了他的爱人)的帮助下,刘轩开始涉足广告业。再后来,多才多艺的他又接触了出版、音乐、教育、媒体、品牌、活动规划和演出等不同的领域。有了多元的经验,加之从小在东西方双文化环境下成长,能流利操纵两种语言,让刘轩面对一件事情能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价值观和思考模式。
他多元的学习背景(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让他现在成为了跨越文字、音乐、心理学、广播等身份的全方位创作家。他觉得,人生就是不断学习,把之前的经验活用在未来。就如贾伯斯在史丹佛大学致词所说:“你不能连起未来的人生点滴,只能连起过去的,所以你必须相信所有的经历某一天会连在一起;管他叫直觉、命运、因果、人生……你必须笃信它会实现。”
书摘
微笑是最好的见面礼
我曾经有一位女友,与她交往了两年,其中一年半都觉得她母亲痛恨我。她每次见到我,就仿佛见到仇人一样,下巴抬得高高,嘴角向下撇,皱着眉头,这样说或许很不礼貌,但那样子活像是一只斗牛犬。我一直都躲她远远的,要不是女友的父亲挺我,我早就知趣告退了。
直到某天,陪女友整理老相簿时,看到了她小时候的全家福,发现她母亲在每一张照片里,竟然也都是同一个表情,我忍不住问:“你妈怎么总是看起来不快乐?”
“喔,这就是她啊!”女友说:“她天生嘴角下垂,中年后变得更严重,平常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人很好,你多跟她相处就知道了!”
也的确,后来鼓起勇气,跟女友的母亲好好聊了几次之后, 我发现她确实是一位心地善良、传统朴实的妇女。每次去她们家做客,她端出来的菜色都足以把我撑爆!跟她道谢,她也只会板着脸说:“还好啦!多吃!”于是,我给自己私下设了个挑战:总有一天,我要把她给逗到笑出来!
很遗憾,任务还没达成,我就与女友分手了,但我们一直是好朋友。后来她在国外结婚,我还特地飞去参加。婚礼上,她母亲那一脸严肃,把主婚的神父都吓得战战兢兢。
之后在派对酒会,我把前女友的先生拉到一旁说:“私下告诉你,我以前其实超怕她妈妈!”
这位仁兄一听,立刻跑去倒了两杯酒。“我的天,我懂你的意思!来,干杯!”
第三次尝试才会遇见幸运
我父亲是我认识最成功的人之一。他白手起家,沿途也受到不少幸运的眷顾。
我出生时,家境并不富有,连小康都称不上。家里没有厕所,只有一间跟左邻右舍共用的茅房。房子是违章建筑,紧挨着铁道,盖的不是很好。火车每经过一次,家里就“地震”一次。
当年,我父亲因为口才好,获得机会主持一个全新的益智节目,叫“分秒必争”。他从主持、撰稿、出题全都一手包办,经常工作到深夜。每次节目开始,父亲会面对镜头做个简短的励志开场,稿子都是自己写的。
过了一段时间,累积了不少篇这种小段子,已可集结成册,他便投稿给台湾许多出版社,但全被退回来了。被拒绝的原因:“篇幅太短,分量不足”。
父亲并没有放弃,直接跑去印刷厂,拜托老板算他便宜些, 以最廉价的纸墨、最普通的装订,印成小小一册。印完第一版, 版子就拆了,根本没指望会再版。
但很奇妙,这本书卖得越来越好,询问度越来愈高。某天甚至接到一通电话,是国防部打来的。那个年头,国防部打给你,八成没什么好事。
“刘墉先生,我们读了您的著作。”电话另一头说:“我们觉得篇幅简短、内容合适且携带方便,适合军人阅读,想跟您订购几本。”岂知,其他出版社拒绝的原因,正是国防部看上的原因。收到订单,我父母亲都落泪了,因为那“几本”的订单,其实是好几万本。
这本名叫《萤窗小语》的书,改变了我们全家的生活,也让我原本计划以绘画维生的父亲,无意间成了畅销作家,影响了好几代的年轻学子。假如当年父亲收到那些出版社回信,就打消了出书念头的话,一切都会不同。
而当我问父亲:“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了我四个字:“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英文解为一字:Persistence。
无论中外,几乎所有成功人士的传记中, 都会提到persistence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而英文有句谚语“Third time's the charm(第三次尝试才会是幸运的)”,而企业巨匠的坚持和毅力往往远超过三次。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之前发表过上百份研究;爱迪生做了上千次实验才发明了电灯泡;毕加索画过上万张作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维京集团(Virgin Group)成立过400多家公司;Google 推出过上百种数码产品,连现在被外界视为“百发百中”的苹果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也淘汰了 90% 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