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扎拉日记六十年》正是这样 “研究历史、政治、家庭、个人成长史非常难得的素材”。
书中的“乌扎拉”是日记作者的祖姓,后取首字谐音“吴”。作者名联英,1950年后改名为联膺,字叔明。
吴联膺是1939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因其帅气的外形当年曾被同学们誉为上海美专的“皇帝”。他出生满族贵族家庭,儿时随为官的父亲在我国东海沿岸各地生活,青少年时期随长兄职位的迁移在天津、北京、武汉、杭州、上海各城市辗转读书,曾就读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分别得到沈士庄、唐一禾、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刘狮、王个簃、关良等名师的教授和指导,并留下了三个艺专完整的求学日记。
1939年毕业后,吴联膺即前往天目山参加抗日救亡工作,而这位“艺术至上者”因无意中救助了许多中共地下党员,被当局审查隔离,1943年历经艰险回上海,曾短期就职于上海美专,任海粟校长的助教。因执教课堂上透露了抗日经历和抗日言论,经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的提醒,躲过了日本宪兵的搜捕,经中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其一家人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抗日美术工作。
1949年,吴联膺随部队渡江,进入上海军管会美术工场,参加了解放上海的宣传文化工作,曾执陈毅市长的手令带领工作人员收回跑马厅(现人民广场),并首次在跑马厅为解放上海庆祝大会绘制了十公尺高的巨幅领袖画像。后因故前往福州军区,参加福建前线的宣传文化工作,1964年转业到武汉市青山区从事文化工作,“文革”中遭受巨大冲击,但始终是坚定的中共党员。他的经历丰富多彩,命运跌宕起伏,却率性天真一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上海史专家熊月之表示,分类日记史料的标准为是否有传世意识,每种身份的人所写的日记是不一样的,比如林则徐、曾国藩这类政治家所写的日记就是具有强烈传世意识的,而乌扎拉先生的日记就是毫无传世意识的,所以,他所写的一切都是基于其个人生活和看法,这样的史料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熊月之认为这部日记有三大特点:第一,注意细节。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乌扎拉先生对色彩、声音、气候的变化都有非常敏锐的感受,他会将此刻画得很细致,不像是一篇私人日记,更像是一个作家的美文。第二,写景写情。他的日记篇幅偏长 ,甚至有一篇日记有5页纸,将近4000字,和一般人三言两语的随笔是不一样的。第三,心理活动写得十分详细。让熊教授非常为之感叹的一点是记梦,乌扎拉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梦的次数不下于10次,而且梦境都会刻画得十分详细和丰富。
内容简介
《乌扎拉日记六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作者子女无意间发现的,并由女儿吴榕美经过十多年的整理和输入电脑完成了上半部分。
日记写作跨越六十年,包括近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经过千山万水,战争迁徙,“文革”抄家、返还,通过铅笔、钢笔、圆珠笔和各个年代各种不同形式的日记本、抄本的承载,呈现了这位唯美主义青年在1933年—1950年期间,所看所感受到的一切。
本书稿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日记这样一种非常私人的记叙文体,对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六十年的个人情感、家庭和社会生活变迁进行了记录,作者以点滴细微的笔触,以一个平民的角度、艺术家的思维来反映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上海解放、福建前线战事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中国历史重大事件进程与发展的侧面或局部,是平民视角的历史档案。书稿上册(1933——1950)对当时北京、天津、武汉、杭州、上海等主要城市生活状态和沿江几所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实录,对了解和研究各大城市发展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变化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日记文字流畅、生动,色彩丰富,注意细节,写景写情,同时,十分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每一篇日记都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一个历史现场的重现。
熊月之专门为本书作了推荐语:“一部普通人的日记,呈现的是并不普通的历史。作者是旗人后代,生在山东,长在上海,上海美专高材生,新四军中艺术家,走南闯北,历经坎坷。时代风云,社会百态,人生甘苦,情感波澜,尽在其中。文笔生动,如诗如画,令人一旦展阅,便不忍释卷。实为日记之佳构,史料之珍品。”
作者简介
乌扎拉:乌扎拉先生又名吴联膺,出生满族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随兄长在北京、天津、上海各个城市辗转学艺读书。1939年毕业之后,赴浙江天目山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结果无意之间帮助了中共地下党人,被当局审查,又逃回了上海,之后一家人又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抗日美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