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绿色指标”自2011年开始就成为上海小学生减负“硬招”的评价制度。除学业水平外,一个学生到底成长得“好不好”,还应从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作业多少、睡眠时间等多个维度来考察。说直白些,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的付出和收获,“性价比”高,才是真的好。
根据此前7年的绿色指标执行经验,上海市教委即将推出升级版的“绿色指标2.0”系列,新增了对学生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的评价,国际视野的评价,要求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到对学生上述关键能力的培养上。“绿色指标2.0”10个一级大指标不变,但在具体的二级指标上,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增补与修订,比如被细化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两个概念,此前,它们被统称为“学业负担”,但更新后的评价体系用两个二级目录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学习负担”用来测评外在的学习强度,“学业压力”将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内心感受。
徐汇区上海小学尝试了一套新的测验评价体系,学校选取了四、五年级各一个班级进行试验:变语文、数学测验为练习,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次数;变“总等第”为多个方面的“分项等第”,弱化学生分数观念的同时,方便他们更加熟悉自己的弱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成效显著。
上海小学校长毛坚琼讲述了一个在试验期间发生的故事。学校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语文期中练习时,当场被监考教师打了个“D”。由于孩子处在毕业班的关键时期,家长十分紧张,找到学校了解情况。
原来,监考教师是在卷面上“书写与态度”一栏打了一个“D”。要知道,在以往的考卷中,“书写与态度”项只占卷面分约5%。在等第制实践后,学校将这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单独立项,并规定由监考教师进行随堂评价。
这个“D”带来的结果出乎校方的意料。这个原本从低年级开始就不重视学习习惯、书写习惯的家庭,突然被触及到神经,“以前各科教师跟家长苦口婆心说了多少遍都没用,现在一下子变好了,孩子书写工整了、上课也专心了”。王烨捷 吴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