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手小手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编教材:一刀一笔都要毫厘不爽
樊未晨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9月在全国推行。每一课都要拿到课堂上去试教。历史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记得,在试教《百家争鸣》的课堂上,一名学生问:“为什么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称呼中都是‘子’?”当时执教的是一位年轻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只好回答说:“这大概是当时的习惯称呼吧。”

  这样的疑问只有在学生真正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叶小兵说,于是,在修改后的教材中,这一课的课文旁边就增加了一则“相关史事”,介绍在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是一种尊称;到了春秋末期,人们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了战国时期,“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教材的审查分为专题审查和学科审查,其中的专题审查解决的是科学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会说“火山爆发”,审查之后就改成了更为科学的“火山喷发”。

  教材编写过程中还有一个原则:凡是引述的史料,必须对照原始出处,不能马虎。七年级下册的《明朝的统治》一课中,有一个子目是“科举考试的变化”,其中介绍八股取士。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段话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被教师用来说明八股取士遭到诟病。但是在讨论教材初稿时,有人提出顾炎武的原意并不是批判八股取士。于是,教材编写者们开始大量查阅史料,结果发现这段话确实有“断章取义”的问题。搞清顾炎武的原意后,教材编者重新设计课后活动。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小学语文曾经学过一篇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这次为了能给这篇经典课文找到“源头”,编写者们几经查找,最终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1951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影印本,其中的题头新闻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文字与课文重合度较高,最终找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原始出处。

  也许有人会问,有必要为一篇课文这么大费周章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说,教材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因此严谨和精准应该是编写教材时最基本的态度。

  樊未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家庭计划
   第05版:申城纪实
   第06版:产业经济
   第07版:家居生活
   第08版:食林大观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缘分对接
   第16版:名人生活
上海“绿色指标”为孩子减负
育儿速读
公办校全面开放
中国缺的不是马斯克而是马斯克他妈
给好奇心留点空间
统编教材:一刀一笔都要毫厘不爽
家庭周刊大手小手09统编教材:一刀一笔都要毫厘不爽 2018-03-28 2 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