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因为老师在家长群公布了孩子作业的情况,就认为孩子心理受到了伤害,“有自残的可能”,要求老师上门道歉,否则就告到教育局,迫使老师不得不提出辞职。同样,一位家长则因为老师拍打了上课说话的孩子,认为孩子受到了心理伤害,不依不饶,报警,诉讼,使出各种手段,最后老师竟然被拘留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家长、这种关爱方式,必然弄巧成拙,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又一个脆弱的孩子,一个又一个熊孩子,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孔樊清的爱人是外交官,长期驻外,她也因为工作很忙顾不上照管孩子。迫不得已,她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孩子生活,对保姆的要求只有一条:饭要卫生,吃了不拉肚子就好。对于孩子,要求也很简单:诚实,不撒谎。
孔樊清两个孩子的成长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女儿学业优秀,进入国内某名校,后申请奖学金去美国读书,毕业后到美国高盛工作。儿子也出国留学,目前在中国最著名的网络公司做技术工作。这些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孩子们很贴心,平时嘘寒问暖自不必说,每到假期,女儿会给父母安排好度假,羡煞朋友们。
孔樊清这是歪打正着,没有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该怎样就怎样,在孩子的教育上做到了抓大放小,只抓根本与核心,让他们经历他们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在这种教养方式与环境下,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快地社会化,他们从小就开始面对最基本的生活学习需要,用自己能找到的资源、办法、方式去解决。这里面有基本的生活问题与困难,也有自己的学习安排与挑战,当然也包括了校园里遇到的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摩擦、矛盾、纠纷。他们往往会有更强大的内心,因为他从小经历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经历的一切。没有了父母的过度呵护,他们只能自己学会处理、承受。而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遇到困难与挑战都是渐进式的,都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的,并伴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大、复杂,极少出现跨越年龄与心智的极端难题,这也是一个正常的人所应该经历的成长过程。
如果你对孩子还有所期望,希望孩子健康幸福,那么,就做一个粗糙点的家长,做一个正常的家长,像“养猪”一样养孩子,他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会很健康。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