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创造一个
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包括:其一,规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妈妈要为宝宝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宝宝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促使宝宝形成一种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
从小事入手培养
宝宝的秩序感
父母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如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需物归原处。还要耐心培养宝宝归置秩序的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
另外,父母要经常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让宝宝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例如在游乐场玩滑梯时,要告诉宝宝应该自觉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宝宝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恰当,家长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宝宝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宝宝自己动脑筋,他想得慢也不要着急,做得不对也没有关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动动脑筋,大胆尝试一下,宝宝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例如叠衣服,妈妈可以叠几次给宝宝看,然后只叠一半,让宝宝完成另一半。
在宝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规则意识
秩序感一旦形成,会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美感。家长要在宝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宝宝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如进门就换拖鞋,上床上沙发要脱鞋,吃饭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摇不晃,每个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纸屑垃圾放在垃圾箱里……第一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两句话就奏效,否则宝宝很快会接纳杂乱无章的“秩序”,到那时费很大力气也未必有好的教育效果。
注意在公共场所
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例如乘坐公交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每到一处,爸爸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宝宝讲解相关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而违反则是不道德的。
最后,稳定的生活秩序也是宝宝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宝宝1岁以后的一段时期里,会对秩序产生一种近乎刻板、顽固的要求,玩具图书换了地方、自己的座位坐了别人、两块积木没有摆放整齐……他们就会大哭大叫,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宝宝淘气、任性,要知道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宝宝认为生活是有序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这是他们自律感及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家长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这一时期对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当宝宝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要尽量安慰他,并协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复宝宝的不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