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她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只要咬牙坚持,生活就会给你惊喜。后来,她参加了辩论赛,和小伙伴一起获得了“辩论好声音”的冠军;她的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也开始指导实践支队,还顺利拿到了学业优秀奖学金。
像张薇这样,踩着90后尾巴就要毕业的大学生们,已经开始带着母校的“印记”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老师殷殷叮嘱总觉不够。一起听听3位教授在毕业典礼上,对2019届大学生说了些了什么……
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渠敬东
“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地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五十年、六十年的人才吗?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打电话告诉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你们是好大学的见证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系主任、教授 白明
好的大学里更重要的是有与你们一样青春优秀的许许多多的同学,优秀的群体所带来的思想与交流的提升与竞争是人性快乐的极高享受与洗礼,这是产生精英的伟大力量和沃土。好的大学还有一个特质,“她”有一种让人着迷与神往的氛围,不管世界和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都会给予并保护你们不灭的希望,这种神奇的呵护在你们身处校园时与你随行,更是能在你们离开校园后融入到你们的内心,与你们的生命生长在一起,当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甚至灾难时你们会感受这种神奇力量的存在并相信老师今天所说的话真实无虚。我从不怀疑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好的大学,你们现在和未来就是这所好的大学的见证者和呈现者。
其实,如何教育,尤其是如何教艺术,作为老师,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是常常感到困惑的。世界变化很快,观念变化更快,我们还没有摸索出更好的方法适应这个时代,你们就一批批地来,又一批批地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们的自我教育成就了你们,也帮助我们老师建立起了教育的信心。
你们在大学学习了许多的课程,我羡慕你们有选课的权利和选专业的自由,这是一种进步。但你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社会不是校园,社会没有选修课,社会所有的都是必修课。社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地方,你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每天都像今天这样值得纪念和带来注视并让你们觉得喜悦,平凡而枯燥甚至让你们感到困惑的日子常常存在。
读书坚持自由而无用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曲卫国
我们通常相信读书能使自己强大,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的独立意志或思想自由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被绑架。大家都认为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时独立意志停摆,没有了自由思想,结果也许比不读书更糟。叔本华曾在On reading and books一书里说:许多人分秒必争地读书,都读傻了:they have read themselves stupid。你们都是如饥似渴的好学生,明白这道理非常重要。
按叔本华的分析,我们常误以为阅读时我们在独立思想,其实,阅读过程中大多数是别人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他的思维过程。叔本华对阅读分析最精彩的、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注意,我们读书时会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真心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怎么防止出现这种悲剧呢?复旦人还得记住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的前提是无用。我在2017年讨论无用时,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复旦的无用不是源于庄子的思想,不是像他说的,使自己变成无所可用的樗树,从而能“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安所困苦”。它是康德坚持的人非工具而是自身目的的意思。
读书坚持自由而无用,这就意味着我们读书不是为了用于他人所规定的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读书不是为了寻找他人给出的答案,而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大的思想自由。
只读一类书、只效忠一个权威的人基本是在用书垒砌成一座关押自己思想的囚牢。祖先把书设计成砖块状,抑或也有这层意思?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潘光旦先生。潘光旦有一段话非常著名,是对复旦校训里“自由而无用”绝妙的注释:“自由教育下的自我只是自我,自我是自我的,不是家族的、阶级的、国家的、种族的、宗教的、党派的、职业的。”这话正是我们应该记取的,我们是为了好好做人而学习的。
自由而无用很重要,但它又是那么地脆弱。它不仅仅能使我们追求自己的生命体验,它更能防止我们堕落成犯罪的工具。它是人性的第一道,或者说最后一道防线,实际上也是唯一的防线。
守住这条防线可能么?我们大概做不了潘光旦,但我们能做自己。今天上午来学校正值上班高峰,拥挤的地铁使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动弹不得,但我看见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拿出了手机,在这么压抑的空间或者说零空间里居然争得了一小片任意网游的自由。
也许因为要毕业典礼发言的缘故,我突然感动了。自由不是靠施舍获得,它靠的是我们的意志。
(本版内容均为教授们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