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王乃粒考进北京钢铁学院,临走前送了刘泽滨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里面夹了张纸条,“希望我们也能像钢铁一样,做个好朋友吧。”这算是王乃粒第一次对太太的表白。就这样,俩人开始长达8年的书信往来。
2年后刘泽滨毕业了,考取了重庆大学,王乃粒结束北京的学业后继续赴国外深造。在他们的大学时光里,出众的形象引来众多爱慕者,但他们坚定的爱情阻挡了那些“爱的目光”。直到1961年,两人相聚于上海,终于喜结连理,成立了家庭。
传统的家庭观念让他们的婚后生活很和谐,王乃粒主外,刘泽滨以家庭为主。王乃粒在德国的两年,刘泽滨在上海一边考高级工程师,一边抚养照顾两个孩子。正是太太的付出和支持,王乃粒在事业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他说:“一个男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我的‘军功章’里有一大半都是她的功劳。”
王乃粒的性格比较文静,而刘泽滨是个性格火热的人,两人在相处中难免会有矛盾,王乃粒每次都选择谦让,遇到太太发小脾气时他都会笑笑不说话,不一会儿太太的脾气也就消了。他说这个方法百试百灵,再大的矛盾也过去了,事后两人心平气和静下心来沟通,什么事都能解决。
“年轻时她是那么美丽有活力,现在看看她还是那么漂亮有魅力。”结婚58年,相爱了60余年,他们的爱情从年少走到老年,依然固若金汤不离不弃,“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另一半,对得起子女。”老一辈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印在王乃粒的心里。
在几年前的结婚纪念日上,王乃粒写下了一首诗,也是对他们爱情的一个总结: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学习尖子,文体健将;
金童玉女,爱意萌生;
离别数载,苦苦相思;
相隔万里,心心相印;
山盟海誓,爱情比肩;
历经波折,方结良缘;
数十年来,刻苦学习;
勤奋工作,事业小成;
三届人代,传为佳话;
代表民意,尽责尽心;
金婚已过,年逾八旬;
同甘共苦,伉俪情深;
家庭和睦,满堂儿孙;
回首往事,不枉此生;
愿我中华,早圆美梦;
国泰民安,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