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猛“钢的梦想”加“钢的坚持”成就《钢的琴》
▲张猛荣获华表奖
▲《耳朵大有福》剧照
▲《钢的琴》剧照
▲小品《说事儿》
  ◆光头宁

  至今,可能也没有太多影迷知道张猛的名字。但他的那部《钢的琴》,却着实成为2011年最受好评的国产电影之一,甚至曾被媒体冠以“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的名头——而这,还仅仅是他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张猛的成绩,既是传统意义上的青年导演“艰苦奋斗”史,更是非传统意义上的青年才俊“自讨苦吃”史——要知道,他曾是赵本山春晚舞台上的御用编剧,创作的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连续两年获得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一等奖,更担任过本山传媒副总。但为了电影梦,张猛硬是选择放弃这衣食无忧、名利双收的生活。如此气魄与梦想,可能非你我可以做到。

  别拍不赚钱的工业题材?

  《钢的琴》的成功,让电影市场发现了张猛这位会讲故事的东北导演。于是,大把商业电影项目和资金开始摊在他的面前。很多人劝他,不要再拍不赚钱的工业题材了,应该在商业电影的康庄大道上,一溜小跑。“但我的下一个电影,还是讲工业。与《钢的琴》讲述工人阶级的群像不同,下一部是讲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失落,有关救赎。我现在拍片不再像以前那样缺钱了,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但我还是想再坚持一部看看,再拍一部不受商业困扰的、属于自己的影片。不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首先都是要有故事的。不论钱多钱少,重要的都是要有情怀。用你的情怀讲好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部影片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赵本山御用编剧找投资?

  张猛1975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如今东北话,尤其是辽宁话,俨然已成为喜剧语言的代名词——这其中,辽宁人赵本山功不可没。而张猛一家,就跟赵本山极有渊源。张猛的父亲张惠中是著名喜剧导演,执导过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等影视作品。红遍中国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也出自他之手。“父亲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所以我从小也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学过绘画,也不想把这项技能半路荒废。所以在高考时,我就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这样既可以继续深造美术,又能离影视近一点。” 

  中戏毕业后,张猛被分配到辽宁电视台担任舞美设计总监,这份让外人眼馋的工作,却让张猛始终打不起精神,“就是千篇一律,有个栏目就去倒腾个景,不该你管的,永远都不能去涉及,没创造性。”显然,这个舞台盛不下张猛的梦想,“我后来还是坚持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想用系统的学习来为自己的导演理想铺路。我觉得,年轻的生命要用在刀刃上。那以后,我就开始积极写剧本。但当时没什么名气,更多的是给有名编剧做枪手。那种日子不怎么好过,劳动力度强,收入又低,有时还收不到应得的报酬。但尽管做枪手会受委屈,我还是想借此积累更多经验。” 

  而开始为赵本山操刀春晚小品,则是源于另一个“意外”。“那是2004年年底,我开车去接父亲,正听到父亲跟赵本山老师在探讨春晚小品的事。我那天莫名地兴奋,就开始在各位叔叔大爷面前插话,还讲了几个小段子。说能不能续写《卖拐》和《卖车》,让老品牌焕发新魅力。”不承想,张猛的新见解让赵本山喜出望外。于是,张猛就这样成了2005年春晚小品《功夫》的编剧。《功夫》大获成功后,赵本山毫不犹豫地邀他到本山传媒担任副总。于是2006年春晚,他给老百姓献上的《说事儿》又一次火爆全国。但当赵本山对这个晚辈寄予厚望之时,张猛却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春晚小品这样的创作形式,我可以做,但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虽然在本山传媒可以衣食无忧、名利双收。但这个过程中,却有越来越强烈的电影梦涌上心头。我觉得,我不能拒绝内心的声音,所以我辞去了副总的职位,开始两手空空闯天下。其实当时对于未来,我也是期待和忧虑并存。” 

  作为一个没有电影作品问世的年轻导演——找投资,让张猛吃尽苦头。“只靠写过春晚最受观众欢迎小品,是找不来投资的。无奈之下,我就想试试看,如果先让剧本获奖,是不是对找投资有帮助?所以我就带着自己的剧本《耳朵大有福》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赢得了不少好评,也获得了优秀剧本奖。我心想,这下该有投资商找我了吧?结果仍没人愿意买单。我就拿着获奖剧本,一次次敲投资商的房门,一次次被拒绝,心里非常沮丧。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一直说中国缺好剧本,但真正的好剧本却受不到重视?” 

  而世间的事情,总是在偶然间忽有转机。“我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电话,说韩国有个投资公司愿意投一半资金,但剩下的需要我自己解决。这个消息让我喜出望外,在有一半资金的前提下,再找余下一半就顺利多啦!于是我就找了几个朋友帮忙筹齐钱,开始正式运作起来。”电影《耳朵大有福》最终在200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张猛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能够获得大家认可的。

  《钢的琴》没钱也开拍?

  同样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参加创投,并顺利拿到了创投基金。“《钢的琴》的创作灵感,来自某次回铁岭。我在铁岭评剧团发现了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琴的样子有点古怪,表面的漆已经开裂了,琴键按下去就起不来,但还能出声音。回到家,我就听父亲讲,那是当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演样板戏,一大群工人集体造的一架木壳钢琴。同时,我发现沈阳有家钢材市场,里面的工人都曾在大型钢铁厂里做过不同工种,个个身怀绝技。于是我的脑海中,就开始把这两件事串在一起。终于有一天,我实在搁不下来,就写成了剧本《钢的琴》。《钢的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对逝去的集体主义年代的缅怀。那个时代,早上上班时,铁路道口拦下乌泱泱的人群,每个人后座都别着铝制的饭盒。菜市场、澡堂子里,大家都彼此认识。电影院门口,有人安心做着自己的小买卖——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很繁盛。不像现在,谁瞅谁都不顺眼,日子过得特别快,每个人都很焦灼,物质成了衡量家庭和个人的唯一标准。” 

  尽管《钢的琴》包含着张猛丰富的内心情感,但在实际拍摄中,却再次遭遇与《耳朵大有福》相似的资金危机。“我为《钢的琴》初定的预算是600万人民币,但始终都筹不够。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开机。当时我这个团队,算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穷人团队,制片人来自美国和韩国,摄影师来自中国台湾,但都没钱。所以开机时,秦海璐私下跟我说,团队里她算是最有钱的人。如果我没钱了,一定要告诉她。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定要拍完。因为只有拍完了,才有电影。” 

  结果,剧组不过运行了20来天,就迎来了第一波金融危机。“最穷的时候,剧组只剩下47块了,说不定哪天早上醒来就突然没钱了。但这个念头我一直不敢去想,每天都强作镇定继续拍。片中有一个场景是主人公陈桂林在铁路桥附近炸鱼,因为剧组没钱买炸药,所以只好在后期配了一个爆炸声。连片中出现的烟雾效果,都是工作人员现场扬灰造出来的。”后来,剧组又努力筹措到200万,才最终得以让《钢的琴》在2010年5月底杀青。“拍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时,所有人都在等。很多工作人员就纳闷,剧组人员都在,为什么不拍呢?因为当时我们没有胶片了,得等从北京赶来的最后一本胶片。而且就剩这一本,多半尺都没有,只能拍一条。”资金勉强维持到影片杀青,但后续的费用又如何解决?“杀青当天,剧组没钱支付演员和其他人的尾款。秦海璐就表示,自己的片酬不要了。还把已经收下的预付片酬还给我,让我把尾款结清。之后又继续倒贴自己的钱,让《钢的琴》完成后期制作。”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钢的琴》在业内引发了良好的口碑效应,甚至被很多媒体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去年10月,《钢的琴》更是把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王千源推向了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宝座。“王千源在东京拿影帝时,手里拿着的还是我打给他的片酬白条。”随后,《钢的琴》一路斩获40多个大小电影节的奖项。尤其在去年6月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包揽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影帝、影后四项大奖;2011年8月,更荣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和优秀新人导演两大奖项。

  张猛在某种程度上,与《钢的琴》的男主角一样——在困境重重中前 行,却拒绝苦情,更愿意用贫嘴、幽默的方式看待生活;因为心存梦想,而终赢大众尊重。对于他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看好:因为一个有才华、真性情、够坚持的青年导演,总是不会错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体育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节日影视
   第A11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人才/名校风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特刊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张猛“钢的梦想”加“钢的坚持”成就《钢的琴》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张猛“钢的梦想”加“钢的坚持”成就《钢的琴》 2012-01-22 2 2012年01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