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王金凤 丁广华\插图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是中国人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
在今天,那些关于人与天时、人与大地的故事,已成为对于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下面的图文,是想让身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律动和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并让人们获得心灵的自由与智慧。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细致观察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通过了解自然界万物生长与没落的现象,将中国独特的气候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高度结合,顺应着自然规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作,建立与自然保持高度和谐一致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也由此丰富了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虽然在许多民俗以及文化学上都会提及二十四节气,民间许多地方还保持着以节气指导农事的生活方式,但二十四节气,却一直被现代人视作历史的化石,少有人真正关注到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而这,对于现代人日渐枯萎的心灵,应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本文通过《易经》《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天平御览》等古籍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各时期人文笔记的梳理,提炼出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再用诗意的语言,将哲理融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中。二十四篇短短的文字,讲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及传说,一幅幅充满诗情的民俗画卷,将带着读者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回溯到中国悠长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限于篇幅,这里我只能用简单的描述,再为每个节气配上一幅插图;难得的是,这二十四幅图,全部都是江苏四合农民画,是根据文字的节气情节画的。这些文图有助于你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了解;你还会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与今天所倡导的绿色思想之间的天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