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号称越国敦煌的新昌大佛寺中,看到一块匾额,上书“”四字。走近发现四个用较小的字落的款,是“赵朴初题”。不愧为佛教领袖的手笔,这四字太值得让人咀嚼了。茶是何味?似乎不在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之中,轻啜于口,又是如此的清香隽永;禅是何意?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可是大则宇宙世界,小则日常生活,亦大亦小的内心世界,无不有着禅的影子。茶为何物?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乃是无论平民还是贵族,只要过日子就不能缺少的最为凡俗之物。然而,茶却异于其他之事,妙在雅俗共赏。市民饮食之地,文人吟咏之处,乃至庙堂议政之所,茶都可以登堂入室,一统天下;禅道何觅?峨眉山报国寺有联云,“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而且,“担水背柴,莫非妙道”。两者的“性质”实属一致。
品茶讲究心境,“平生于物无所求,消受山中水一杯。”可以说,如果没有前者,便不会有后者的追求。只有神怡心闲,悠然自得之人,才能真切地品出茶中之味。倘若汲汲于名利,奔走于富贵豪门的“禄蠹”,便是喝茶,也只是解渴的“蠢物”(妙玉语)。参禅首重心,禅的本意是沉思,禅定之意就是一念不起,本性不乱,抛弃烦恼,远离妄念,才能修得正果。两者有个共同之处,便是都有一颗超脱名利、不假外求的“平常心”。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五灯会元》卷四曾载,一人新到赵州禅院,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师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启功语),这个吃茶,当然不是为了止渴提神,而是引导进入空灵的手段。迄今为止,这三个字浓缩着难以用语言阐述表达的深刻涵意。只能说,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禅茶一味,便是禅将茶当作其追求真如佛性的一个自然媒介,其本色与禅宗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的清净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其影响深入到了各个角落,在杭州九溪十八涧通往龙井的路上,有个凉亭,亭内悬一楹联,其上联便道,“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可见一端。
有一僧人写自己的生活,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风食有余”。非常高洁然而清苦,但一引进吃茶,便不一样了,“饭罢浓煎茶吃了,池边坐石数游鱼”,“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何等幽雅悠然,自然无求。毫无造作,不浮不燥,不贪不嗔,不卑不亢,真正的从容不迫,恬淡安适。达到了这个境界,便是平常心,便是禅定,便是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