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采访我国骨科界的前辈屠开元教授时,他两次谈到我国医药卫生界杰出前辈左英奶奶说:“文革”期间,人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好,左英给他们送过糯米粉和黑芝麻馅,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家欢度了一次难忘而美好的元宵节。不仅品尝到芝麻汤圆(元宵)的甜糯,更体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了同为上海人的浓浓故乡情。
每年元宵节我都会记起那次采访,知道他们都是感念旧情和无比高尚的,他们总是记得别人的好,总是会先考虑他人。这也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此次看到陈炼先生的《曾经的元宵节》。我又一次想到了那次采访,确实,三十岁以上的上海人都会记得那曾经的元宵节,那时一家人的忙碌和趣事:大人们一个在和面、一个在包元宵、一个在烧开水、一个在递元宵(汤圆);还有在里屋准备其他美味佳肴的成人们。孩子们脸上写满了高兴,玩着各种游戏:在头顶着碗行走和玩着折纸的男孩们口袋里,分明能看到大人们给的红包,门口有一篮子色彩缤纷的菜和兔子灯,在篮子的旁边是一个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的洗澡盆,紧挨着的是一把夹煤饼的夹子,上面是放筷子的竹筒——真是好细致。
毕业于上海大学的陈炼,是土生土长的海派画家,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友群,老人家目前还在从事幼儿的绘画教育,他的绘画功底和传授技巧是独特而丰厚的。他对儿子的绘画作品也大为赞赏,非常肯定儿子能用自己的画笔为上海的发展做“色彩的记录”,而且还有许多值得珍藏的邻里情和里弄事。
陈炼先生说:记得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随着上海的城市建设步伐日新月异,看着一座座摩天高楼的崛起,看着一幢幢伴随着童年成长记忆的老屋,老洋房的拆除,留给我的可能只是一种无奈。也许正是这种无奈让我有了一种创作冲动,把那些已消失的,或尚未消失的,或有幸得以保留的上海老屋、老洋房、人文风情在我的画笔下重生。
无论是屠开元教授、左英奶奶,还是陈友群、陈炼父子,只要我们真诚、踏实、智慧、感恩、善良、坚强,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传递着信息,而这种传递就是一种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