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麓山的植物文献,少不了要介绍六朝松。我经常到岳麓山去爬山,总错过了欣赏六朝松的风采。曾多次安排时间,想单独去拜访,都没能成行。前几天,我与刘继德、李桂龙两人到湖南师范大学制作样书,因为印刷厂老板没有回来,要等两个小时,我们就利用这两个小时去爬岳麓山,从南门上山,特意到麓山古寺寻找那棵仰慕已久的六朝松,一睹它的容颜。
跨进麓山古寺,我们直奔后殿。从右走上陡峭的楼梯,来到观音阁前坪,坪中林立两株罗汉松,枝干蜷曲,针叶繁茂、苍翠吐新,非常引人注目。我感觉到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走上前去,仔细瞻仰。树植坛中,挺拔直立,主干苍翠,枝叶如伞,舒展开来。沿坛走一圈,古陶色坛沿有些历史,东面坛璧楷书“六朝松”三字。
据说文献记载,此地俗称松关,双株对峙,如门如关。我站立,又欣赏右边这株罗汉松,它栽于南北朝时期的六朝,到唐代已绿树成荫,成为麓山寺的风景古树,后来被文人墨客尊称六朝松,加以保护,引来多少文人泼墨题诗。
六朝松栽植时有两棵,左右对称,成双成影。唐朝时期,雷电把左边的罗汉松顶劈成两半,寺院住持每天用颂经水浇灌,树奇迹般复活。在唐代诗歌里,都有记载:“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骆宾王《春晚从李长史有岳麓道林》)“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刘长卿《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古木与天齐,门前百尺梯。”(赵忭《岳麓寺》)
现存两株古罗汉松均为雄株,右边那棵树龄1700年,树高9米,胸径0.88米,冠幅100平方米,是仅存的六朝松。左边那棵树高8.5米,胸径0.4米,冠幅90平方米,为乾隆年间补栽,已有两百年历史。清代那年冬天大风拔掉左边的罗汉松,被冻折的松树遗材一段成为麓山寺的香案,另外两段在岳麓书院讲堂成为东西序的两张讲床,供文人墨客瞻仰。
清代,记录六朝松的诗歌很多。光绪初年,六朝松摧于冰雪,长沙文人感于此,纷纷赋诗,抒写自己怀抱。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虎岑堂护虬髯影,鹤井泉空蜕骨迹。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竟谁论。”成为一场浩浩荡荡的诗歌祭祀。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焦了六朝松枝干枝叶,住持发动寺院众人仿效唐朝那次救松的经历,每天用颂经水浇灌,一段时间后六朝松再次复活。我瞻仰完六朝松,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