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变为体检
王老伯不久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他的个人信息,邀请他和老伴去看电影,全程免费,有专车接送。面对如此“贴心”服务,王老伯心动了。第二天清晨6时,王老伯和老伴在家门口等车,几个年轻人自称“志愿者”,热情地将两人搀扶上车,此时车上已有七八位老人。
车开了近2小时后,停在中山北路光新路口的一幢商务楼前。老人陆续下车,“志愿者”将大家领上楼。王老伯说,当时楼下停了好几辆车,下来的都是老年人。大家来到楼内一个单元,坐下来看“世博纪录片”。刚看了个片头,他们就说取消了。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专家”进入房间,要为老人免费检查身体。
软磨硬泡劝你买药
得知有免费体检,一些老人欣然接受,但王老伯起了疑心,想要报警。此时一名年轻人满脸堆笑,“大伯,别怕,我们怎会是骗子呢,我们是为你们身体着想!”说着,他顺势将王老伯和老伴推进一间小会议室,并关上门。“小伙子不停地推销保健品,说产品能治疗多种病。”王老伯说,小房间还有人“把门”。
在这名年轻人的反复劝说下,王老伯同意先买一点回家试试。对方一听,态度更热情了。王老伯被迫买了8瓶售价198元/瓶的番茄红素产品,由于没带足现金,对方表示可以“送你们回家去拿钱”。就这样,两人在“志愿者”的护送下返家,最终付了1500多元。“他说搞促销所以没发票,这东西到底是真的假的都不知道。”
留意资质警惕忽悠
日前,记者来到现场。据保安透露,周一到周五早晨,会有好几辆车接送老人,说是参加活动的,走时个个拎着大包小包。这些老人大多以为是来看电影的,最后都变成购买保健品了,“买五六千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一口气买了一万多元。”
记者咨询食药监和卫生监督部门后获悉,仅具有咨询资质的公司不得从事诊断活动。一些保健品公司打着“免费体检”的旗号,忽悠老年人买回一堆号称“治百病”的保健品,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12315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常接到此类投诉,消费者买的保健品价格高昂,没发票,甚至没有批号。找上门去投诉,对方可能不认账。有些老人因服用该保健品导致身体不适,却无法证实是服用该保健品引起,因此导致维权难、讨回损失更难。
实习生 包媛媛 本报记者 左妍
【友情提醒】
■别轻信“免费”仪器体验、体检或“专家”诊断,别轻信广告单
■参加免费讲座活动应注意核实举办者的信息,辨别产品是否有批准文号
■注意销售者出具的发票和票据必须与销售方名称一致,并妥善保留,以便今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