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山阻绝秦帝船,
汉宫彻夜捧金盘。玉肌枉然生白骨,不如剑啸易水寒。
引用一首《仙剑奇侠传四》中的诗作为我对唐代侠文化的初步观念。小说,多是人们借实以虚的载体,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他们本能地渴望长生,渴望升仙。既然现实无法满足,那么这些欲望就强烈地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中。
同时,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也不曾更改———何人能够升仙?侠者、帝王。他们与平民百姓是有区分的,就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在小说中,侠者几乎都是不知所踪的,或飞升仙界,或归隐山林。
简单来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为侠,铲奸除恶救济苍生者为侠,他们就如百姓眼中的救星,盗贼恶人的克星,久而久之,侠客与平民在身份上便有了划分。
通常,侠客指的并不是某些人,而是一类人,侠义也因此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作为正义的标志。人们将侠客想象成为有特别技能,且不知所踪的圣人。实际上,侠也不过是凡人罢了。到了后期,便出现了技击派与道术派的分派,人们认为,武艺超群的义士值得尊敬,身怀异技,法力无边的人更如神灵一般。
文人们对民间传统武学进行了夸饰,这就是由技击晋升为道术。如,从轻功到飞行术,从毒术到施蛊等。当这些能强大到超出人类极限,甚至是匪夷所思,世人自然将其当作神仙,并渴望与之类同。
此间多蒙有唐代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唐传奇最重要的贡献是,使侠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侠义文学的一个巅峰。
当人们困穷的时候,他们渴望侠客的救助;当人们处在乱世时,他
们渴望白马仗剑的侠客的出现;当时局平定,侠在人们心中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侠义”成了世人的一种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标准。
后世的许多侠义作品,都逃不开唐传奇的影子,唐传奇几乎写尽了所有武侠母题。然而不同的是,侠文化在当初仍处于初期阶段,停留于行侠仗义、善恶有报的观念,到了近代发扬成一种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现今武侠文学中,又分离出了一派以仙侠为题材的小说,实则近乎当初的道术派。只是现代人思维更广,宗教文化影响更深,不仅停留在“升仙”,而且是人与妖、魔、鬼、神、仙六界的纷争,此者已渐从唐传奇中脱俗。
升仙,固然只是当时人们的奢望,但无论如何,唐传奇确实已使人类的精神思想得到飞升。
无论是技击或道术,武侠或仙侠,人们所要表达的,所追求的,并不是词藻越来越华丽,情节越来越出奇,武学越来越夸张,而是一种对真正的侠义精神的体现与宣扬,对人类道德文化的辩证与思考,对世界万物的探索与尊重。这才是侠文化能发展至今,且不断开拓的根基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