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冒出个新地名——外滩源。
外滩建筑群还有源头?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几位好奇心很重且又有大把时间的老人,开始了对外滩源的寻访。
探访外滩源,先得走进一条宁静古朴且散发着欧美气息的小马路——圆明园路(原《文汇报》社就在此)。它就在外滩的背面,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现在是个雅致的步行街,全长276米,宽16米。一侧栽种着高挑美人似的行道树——北美鹅掌楸,一侧则是鳞次栉比的、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商业金融大楼,如安培洋行、哈密大楼、兰心大楼等。低头看脚下,与你脚底板亲密接触的竟是你在欧洲见惯、早在上海消失殆尽的小方块石子铺就的路面,然而,它毕竟不是阿拉记忆中的棱角太过突出,把你脚磨疼的那种不规则的小黄石子,这里的石子呈深灰色,华贵升格为九龙清花岗岩了。街上行人稀少,我等闲庭信步,优哉游哉!
然,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光浏览洋行和大楼,欣赏路尽头的尖塔教堂,你依然对“外滩源”一头雾水,何以叫外滩源呢?
正在疑惑中,那真是错打误撞,我们无知无畏的一群,擅自推开了一幢开着一条门缝的花园别墅大门,即见门右首竖着一座铭牌“外滩源33号”!哈哈,踏破铁鞋有觅处啦,这里就是外滩源!放眼望去,正对门一座拱门回廊的二层建筑很有气派,左右环绕的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和细毡似的草坪,我等正细细观赏,忽见制服笔挺的保安出来和颜悦色但态度坚决地谢绝参观。这时一位此处的负责人走来,挥手让保安退下,说明不能入楼参观的原委,但愿意亲做向导陪同我们参观外滩源的花园,我们频频向这位管理者致谢。
他先介绍的就是这座正对园门的两层拱门回廊建筑。说这是阿拉上海外滩第一座由中国人建造的钢筋水泥楼房,先于外滩的楼群,自后,外滩的楼房才慢慢拔地而起,所以这里是外滩建筑群的源头啊,很值得自豪。他的自豪不由分说感染了我们,我们即刻以此楼为背景让这位外滩源的管理者按下了快门,作为我们探访的见证。此园三座楼房,即是后来的英国领事馆和官邸,它的铭牌则镌刻在中山东一路上。
我们尾随其后走遍整个外滩源。但见园中植有好多棵百年大树,主人说,全上海百年名木有1000多棵,此处居然占了27棵。难怪整座花园蓊郁葱茏啊!
此处的名木、花园和古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更难以忘怀的是园负责人的一番话,他说,有人认为这街,这洋房,无一不是殖民地文化,不赞成重新修复,他则认为,这是历史的客观遗留,我们不该摈弃,反倒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我所用。这里今后就是外滩的金融中心,大批的金融俊才与巨子都可汇聚在这里,共商发展大计,繁荣我国的金融。
紧连33号外滩源的,是新天安教堂,外墙由红砖砌成,中间的尖顶塔楼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说起来,也令人感慨,新天安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殆尽,幸好原图纸在伦敦英国博物馆里保存完好,这才得以重建恢复原貌。在教堂与33号外滩源之间是一个不太大的广场,广场中有一个镶嵌了地灯的升降式舞台,平时与地面齐平,如遇演出,则高高升起,给幽静的圆明园花注入欢乐与喜庆!
新天安教堂隔路相望的是划船俱乐部,也有感人的故事,据说是两位老划船手苦苦与之相伴才得以留存的。知道了外滩源一幢幢建筑的身份与经历,我们走动的步子缓了下来,我们不忙着来个华丽转身去膜拜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而更愿意站在它的源头静静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