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朱伟仁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忻康里印象
朱伟仁
  忻康里所处的曹家渡地区是上海静安、长宁、普陀三个区的交界地。一般来说,凡交界地区因不好管或不去管都比较冷僻、落后和边缘化。但是曹家渡是一个例外。上海有两个“五角场”,那些年,曹家渡“五角场”是比江湾“五角场”是要繁荣多得多的地方。而曹家渡的忻康里又是整个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名气最响的一个居民集居小区。 

  忻康里的建筑是旧上海最为典型的石库门风格,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五条横弄堂,二条竖弄堂,加上弯弯曲曲的三条小弄堂,组成了纵横交错,市景有味的小社会。其集中体现在忻康里的三个弄堂口。 

  第一个弄堂口是在万航渡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的那口“老井”。这口井何时开挖已不可考,应该是比忻康里的诞生更为久远。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去井边拎水,特别是夏天,用井水拖地板,揩席子,浸西瓜……

  第二个弄堂口是在康定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的那个“电话亭”。整个忻康里共有一百多个门牌号,三四千人。这么多人就靠这一个“电话亭”来维系大事,小事,喜事,丧事,好事,恶事,公事,私事……那个年代,凡是电话亭阿姨在弄堂里叫“某某号某某人电话”,被叫者无不屁颠屁颠地一路快跑,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 

  第三个弄堂口也在康定路上,也就是公交电车23路终点站的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摆着那一个个用自来水水管焊接的蔬菜市场使用的“豆腐架子”。我读小学时的许多课外时间都在那里花掉的,在“豆腐架子”上爬上爬下,在“豆腐架子”旁边玩刮片,顶橄榄核,打玻璃弹子……“文革”时,我年纪太小,父母不让出去,我就整天整天与一帮弄堂里的同龄人坐在“豆腐架子”上,看游行队伍,看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看进进出出的各种人,聊大大小小的各种事。在这个弄堂口,我白白地浪费了很多青春时光。 

  忻康里的居住空间是非常局促的,完全是一个“七十二家房客”的真实写照。这老石库门房子的地板和楼梯都是木质的,走起来嘎嘎作响,其楼梯都是供单人行走的,两者相遇必有一人要谦让。楼梯的扶手经几十年抚摸而变得锃亮发光。家家门对门,窗对窗,张家礼短,李家理长,王家咳嗽,赵家结婚,全弄堂立马都知道。而每家的自来水龙头处和“三角电灯泡”(即23路电车终点站的调头处)的乘凉地是这“七十二家房客”最佳信息传播交流的场所。灶披间阿姨,后客堂爷叔,前客堂阿娘,亭子间小夫妻,前楼外婆,三层阁楼山东老头……今天我家包了馄饨,上上下下各分一碗,明天你家蒸了馒头,里里外外各送几只。

  现在的忻康里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忻康里的原址上,建起了一个叫“鑫康苑”的居民小区。倒是23路公交车现在还是挂着“忻康里”的标牌行驶在上海的大街闹市区,仿佛在不屈地寻找和呼唤着——忻康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09版:人才/企业招聘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留学招生
老板
人瑞留芳爱晚亭
忻康里印象
我们到哪里去游泳
“戒烟”和“戒茶”
今宵灯谜
歌坛昆仲
智慧快餐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忻康里印象 2012-07-08 2 2012年07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