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康里的建筑是旧上海最为典型的石库门风格,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五条横弄堂,二条竖弄堂,加上弯弯曲曲的三条小弄堂,组成了纵横交错,市景有味的小社会。其集中体现在忻康里的三个弄堂口。
第一个弄堂口是在万航渡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的那口“老井”。这口井何时开挖已不可考,应该是比忻康里的诞生更为久远。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去井边拎水,特别是夏天,用井水拖地板,揩席子,浸西瓜……
第二个弄堂口是在康定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的那个“电话亭”。整个忻康里共有一百多个门牌号,三四千人。这么多人就靠这一个“电话亭”来维系大事,小事,喜事,丧事,好事,恶事,公事,私事……那个年代,凡是电话亭阿姨在弄堂里叫“某某号某某人电话”,被叫者无不屁颠屁颠地一路快跑,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
第三个弄堂口也在康定路上,也就是公交电车23路终点站的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弄堂口摆着那一个个用自来水水管焊接的蔬菜市场使用的“豆腐架子”。我读小学时的许多课外时间都在那里花掉的,在“豆腐架子”上爬上爬下,在“豆腐架子”旁边玩刮片,顶橄榄核,打玻璃弹子……“文革”时,我年纪太小,父母不让出去,我就整天整天与一帮弄堂里的同龄人坐在“豆腐架子”上,看游行队伍,看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看进进出出的各种人,聊大大小小的各种事。在这个弄堂口,我白白地浪费了很多青春时光。
忻康里的居住空间是非常局促的,完全是一个“七十二家房客”的真实写照。这老石库门房子的地板和楼梯都是木质的,走起来嘎嘎作响,其楼梯都是供单人行走的,两者相遇必有一人要谦让。楼梯的扶手经几十年抚摸而变得锃亮发光。家家门对门,窗对窗,张家礼短,李家理长,王家咳嗽,赵家结婚,全弄堂立马都知道。而每家的自来水龙头处和“三角电灯泡”(即23路电车终点站的调头处)的乘凉地是这“七十二家房客”最佳信息传播交流的场所。灶披间阿姨,后客堂爷叔,前客堂阿娘,亭子间小夫妻,前楼外婆,三层阁楼山东老头……今天我家包了馄饨,上上下下各分一碗,明天你家蒸了馒头,里里外外各送几只。
现在的忻康里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忻康里的原址上,建起了一个叫“鑫康苑”的居民小区。倒是23路公交车现在还是挂着“忻康里”的标牌行驶在上海的大街闹市区,仿佛在不屈地寻找和呼唤着——忻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