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于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来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长的一年。因为2012年本身是闰年,2月份增加一天闰日有29天,全年366天;而最近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宣布在现行的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时间2012年6月30日午夜增加一闰秒(北京时间这一闰秒加在7月1日8时前),全年长366天又1秒。
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增加过两次闰秒:第一次加在2005年12月31日,第二次加在2008年12月31日。有人可能会说:2008年也闰年,不是与今年一样长吗?怎么能说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长的一年?
其实这“最长的一年”是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而言的,因为中国采用东径120度标准时,即东八时区标准时,它比世界标准时格林尼治时间提前8小时,因此2008年12月31日的那个闰秒,对中国来说是加在2009年1月1日8时前。这样,我们这里的时间长度,2012年要比2008年多一秒。
而以农历来说,今年(龙年)也是闰年,是否也是最长一年?那倒不是。这是因为农历闰年本身也有长短,长的385天,短的383天;今年农历384天,而丙戌年(2006年)有闰七月,全年385天,所以丙戌年(2006年)才是最长的一年。
国际时间的基本计量单位是秒,一个平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为1天文秒。它的稳定情况取决于地球自转的变化,这对于要求精密计量的科研、航天、电子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而言,即使亿分之一秒的误差也可能导致重大问题。为此,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取代原来的天文秒。原子秒是以绝原子跃迁9192631770次所经历的时间为一秒,它的稳定度要比天文秒高10万倍,能满足对精密计量的需求。但天文秒(时)具有实际天文意义,不能任意取消。为此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同时决定采用一种新时间:它既能给出天文时时刻,又能给出原子时的时间间隔,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这就是“协调世界时”。由于原子秒和天文秒的长度不一,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者时刻会出现偏差,为此规定每当两者时刻差要超过0.9秒时,就在这年6月底或年末用闰秒进行调整。从1972年至今年已增加25个闰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