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国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咏茶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宋代杜耒《寒夜》和今人赵朴初《茶诗》最是深得我心。
杜耒《寒夜》完全不用典,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意谓,寒夜里,客人来访,就以煮茶代酒吧!炭火慢慢烧红,炉锅的水也沸腾了。瞧窗外的明月跟平时没有两样,只因寒梅绽放,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客人于冬夜来访,必为知友,于炉边煮茶,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边看着炉火和茶汤,在洋溢茶香的空间里谈天叙旧,这是多么愉快的夜晚!而窗外明月照着初开的梅花,明月和梅花也如好友一般,丝毫不感到寂寞呀!可谓浅显易懂而意境非凡。
再者是赵朴初《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其中“七碗”一词,典出于唐代卢仝诗《谢孟谏议寄新茶》。据考,卢仝知友孟简任常州刺史,监修贡茶,派人送来三百片唐贡山产的贡茶,此乃当时天子及王公大臣才能得享的“阳羡茶”,卢仝品尝之后,赋诗致谢,诗云:“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描写饮茶之由“喉吻润”、“破孤闷”而渐入佳境,最后飘逸欲仙,进入禅界的深切感受,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茶诗”,堪称茶诗之千古绝唱。
今人赵朴初之《茶诗》,意谓品茶包含古人“七碗”由浅入深之绝妙滋味,虽只是小小一壶茶,却带给人无穷乐趣,即便修持千百篇佛经偈文,其所悟出的禅机还不如吃茶来得多呢!赵朴初延续卢仝“七碗茶”的诗意,进而引用唐代高僧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是诗人领略茶味的写照,堪称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之佳咏,意境淡而高远,犹如好茶之清香回甘,值得细细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