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那天,老人参加了当地纪念“七七事变”75周年的活动赶来,看到身穿休闲西装、戴着鲜艳领带、胃口还不错的他,真让人对他还有半年就要度过97周岁生日的年龄有点怀疑。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近十年来,老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时有新作上柜,那本自传《跃登百老汇》,在国内也已出版。他还把过去创作的小说,陆续改编成音乐剧,不但由专业制作公司搬上剧院舞台,还经常由华人文艺社团在社区会堂、市政厅上演。他对记者说:“我是作家,随着年龄增长,如果放下笔,就会容易衰老;坚持不停地写,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人当然不会老了。”老人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人多的地方,他会注意聆听别人的交谈,了解各种社会信息,然后,当作素材写到自己的新作品里。
声名远扬
许多人都知道黎锦晖和黎锦光,兄弟俩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重量级人物。黎家有八兄弟,个个都是学问大家,号称“黎氏八骏”,黎锦扬排行第八。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英文长篇小说《花鼓歌》,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百老汇连演600场,后来又在伦敦西区上演近500场,还拍成了电影。由此,他成为了走红百老汇的第一位华裔作家。前些年,华人剧作家黄哲伦重新改编《花鼓歌》在百老汇公演,又获得了托尼奖。不过,当记者提起这部让他声名远扬的《花鼓歌》,被许多音乐剧史著评为经典之作时,老人似有点不满足地说:“美国人改编的版本,比较侧重西方人的价值观;黄哲伦改编的版本,则过于注重政治因素。”言下之意,他很想重新改编成剧本,还他当初创作时的原貌。
经历曲折
其实,黎锦扬的作品,远不止一部《花鼓歌》。人生的曲折经历,赋予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43年,在云南中缅边境当了两年土司的英文秘书之后,他被身为制定了汉语拼音规则的语言学家大哥黎锦熙“赶”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因无经济来源,只得为中文报纸写5美元一篇的英文小说为生。一不小心,他的作品获得全美小说评选一等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华人的生活,文笔既泼辣生动又细腻清新,很是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花鼓歌》百老汇热演后,他更是闯进了戏剧创作领域,写了很多反映华人生活的剧本。
心存愿望
交谈之中,黎锦扬时常向记者问起中国演艺市场情况。得知近年来中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剧院,观众的欣赏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时,他认为,自己写的音乐剧在美国演出了很多,但还没有在中国上演,总是有点缺憾;“而且,在我有生之年,通过我的作品,多推出一些华人明星,也是我的心愿。”为此,他改编了《旗袍姑娘》后,亲自物色主角人选,在当地华人社团的支持下,准备先在洛杉矶排演这部音乐剧,然后,再到国内演出。他对记者说:“我很希望与国内的演艺机构有合作的机会,争取能早日在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亲眼看到我的音乐剧上演。”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