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编辑匠’”,是我杜撰出来的新名称。
我从事报纸工作已届40年,从进报社开始,前辈就告诉我:编辑也称为“编辑匠”。大凡,能称“匠”者,都是有手艺之人,如工匠、铜匠、铁匠、瓦匠、木匠。由此推论,“编辑匠”也可名列其中,而其手艺与本领,就是靠一把剪刀、一瓶糨糊、一支笔,能从一大段“乱稻草”般的原稿中,编出文章、作出标题、拼出精彩版面,这就是“编辑匠”的手艺与本领。可见得,前辈把编辑称为“匠”,一点都不为过。
我在“编辑匠”前面再加上个“法官”,似乎就让人难以理喻了。不!当我读到沈志先主编的《法官智库丛书》这套丛书,我想到的就是这五个字。
沈志先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从事法官工作达36年。这套丛书从酝酿、选题到至今出版16本书,历时3年多时间。这3年中,沈志先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节假日休息全部用在了主编工作中。沈院长当主编,绝不是挂个名,而是以他的阅历、知识和水平,用剪刀、胶水,加支笔在当编辑,遇到疑难之处,更是亲自动笔,撰写论述。这样呕心沥血当主编,和我们报纸的“编辑匠”,竟然活脱脱一个样。
光看、光改,还好说。难就难在沈志先亲自把丛书的风格定位在“4个统一”上。这“4个统一”是:统一主题、统一体裁、统一要求、统一风格;还要是一套“实践性的学术著作和应用型学术成果”相结合的论著。其难度之高,可见一斑。作为主编的沈志先,不只是把要求提给参与写作的法官们,而是身体力行,从看每篇稿件到改每个字,都自始至终坚持着这道底线。我拿到这套丛书的当晚,用快速阅读法,浏览了这套丛书,发觉每本书、每篇文,风格一致,仿佛出自一人之手。这一人,就是主编沈志先!他能把文章改到这个份上,把书编到这等水准,可称为“谁知书中文,字字皆辛苦”也!
沈志先还告诉我,这套丛书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使之成为百姓与人民法院沟通的渠道;成为保障公民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桥梁;成为法律工作者、法律院校师生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比如《诉讼调解》,讲的是不同类别案件的调节策略、方法与技巧,这里展现的是法官娴熟运用法律和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心理,从而成功地平衡当事人利益,书中充满了调解的技巧与艺术。又比如《法官自由裁量精义》,演绎了法官断案的过程及其规律,把法官判案裁量的审判思路、裁判规则、裁量方法讲得明明白白。谁要打官司,先按此书对照一下,你的胜败概略有多少,可以大抵不离八九了。能将专业性的丛书编撰到如此水平,就可以看出作为主编的沈志先,为此花了多少心血与智慧!
这套丛书的问世,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看了丛书,评价是四个字:“堪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