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夜光杯刊登的《访莫扎特故居》一文,想起一件事,感触颇多。
首先要纠正一点是莫扎特故居坐落在萨尔茨堡“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而不在“粮食大街”。特别是这个德语名词的后半缀(-gasse)“胡同”译得太贴切了,故居前面的一条小路宽约3米长200多米就像是个北京的胡同。不过两边都是小店铺,除了麦当劳和“性趣商店”以外,几乎所有的商店里都挂着莫扎特的肖像,卖着以莫扎特为名的香水、口红、面乳,服饰、糖果、玩具和纪念品。莫扎特在天之灵看到此景我估计是不会太高兴的。
前年我第一次走进纪念馆也诧异不已,我原以为应该像上海世博会那样人满为患,但是和街上人的密度相比却是很不成比例。
倒是在4楼看到一群来自德国的小游客在钢琴的伴奏下唱起了莫扎特的《摇篮曲》,稚嫩的童声和天真的感情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沉醉。
琴声调门一转,是莫扎特《小夜曲》的旋律,一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用德语唱完了全曲,赢得一片掌声。
也许是为了找到知音的兴奋,也许是为了考验游客的音乐修养,钢琴弹出了莫扎特《魔笛》中一首有名的歌“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啊,我感受到了这时光的流逝)”。
阳春白雪,和周围蓝眼睛、黑皮肤面面相觑的游客一样只觉得动听但无法跟着哼吟。
十几个音节之后,门外又走进来一位50上下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他那罕见的醇厚喉音立刻就能断定他受过良好的声乐训练,一曲结束周边一片“Bravo!(棒极了)”的赞叹。
我以为他是馆里的工作人员,他却告诉我他是街尽头餐馆的老板,并邀我到他那儿去叙叙。
原来他廿年多前也是大陆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天真地想到奥地利来深造进修莫扎特的歌剧。
没有钱,没有背景,根本无法进入音乐圈子。好在有点烹饪本事,就以厨师谋生。20多年来苦苦打拼总算在这里站住了脚,开下了这家餐馆,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再也没有精力和财力去圆自己的音乐梦了。
我安慰他,并告诉他国内有许多比他年龄大得多的老演员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回祖国后“重作冯妇”也是可能的事。
后来他回国看到了国内巨大的变化,感触良多。
最近他来电告我,欧洲的经济危机和如今国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举措真让他动了回国的心。也许,他想实现他的莫扎特歌剧之梦还是要在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