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综合性大型医院的内科急诊中,因心理问题起病,症状古怪、不符常规的病人几乎天天可以遇见。其中有的患者起病突然、症状突出,很类似一些常见严重疾病症状,但患者没有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或解剖学基础,发病前常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如夫妻吵架、同事邻里纠纷等,我们称之为癔症,也叫歇斯底里发作(hysteria),或者叫转换性症状,即心理问题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一种类似疾病的症状。这些症状是病人想象中的或者曾经看见过周围人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其病程演进也会随着心理暗示而发作、加重和缓解、减轻,甚至消失,因此治疗起来,要巧妙地应用暗示来治病。
一日,在内科急诊刚接夜班,预检护士急着跑来通知说,120救护车马上要送来一位昏迷不醒的男病人。男病人口吐白沫,四肢还不停抽动。
笔者仔细观察患者四肢抖动时轻时重,不像癫痫发作特征性的肢体抽搐,双眼似睁非睁,扒开双眼可看见病人眼球不停转动。再仔细追问患者女友发病过程,她说男友晚上来接她下班,一路回来还好好的,后来她出去借老乡手机打电话,回到房间时就发现男友昏倒在地。不过,她出去之前因故跟男友发生了激烈争吵。
病人会不会是一种癔症呢?于是趁其女友打电话给家人之际,医生对着病卡大声问病人你是叫张某某吗?今年27岁没有写错吧?“昏迷”中的病人居然点头称是。
随后,病人肢体也不抖动了,呼吸也平稳了,睁开眼睛四处张望。然而等到女友领着患者家人前来探视的时候,患者又开始出现四肢不规则抖动、呼之不应。家人大为惊骇,但病情反复反使笔者对诊断更加心中有底了。患者是典型癔症发作,癔症的躯体性障碍。
于是,医生当着病人的面向家属解释了病情,称其疾病已经查明,现在正在使用特效药物静脉注射治疗,受到了暗示后,病人果然逐步停止了肢体抖动,安静了下来。接着,继续加快补液(即普通生理盐水)速度,不一会儿,正接受输液的患者睁眼“苏醒”过来,至此,医生说,看,这药效果真快,自己醒了,终于没事了,这是继续暗示患者症状消失,疾病好了。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癔症表现千差万别,有时各种症状逼真度很强。要了解患者病前性格特征,即有无癔病性人格特征,有无病前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其次,利用癔症患者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的特点,采用心理暗示疗法,掌握主动,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国家Ⅱ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