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佑香江
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荒曾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香港中华总商会请求祖国支援!”“港九工会联合会请求帮助!”……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向北京。1963年12月,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始修筑。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
他们也许不知道,为了这水,1万多人用了11个月凿山劈岭,架管搭桥,将水源地——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水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过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输入香港。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对港年供水量从1965年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1994年的5.34亿立方米。
在供油、供气等方面,内地长期给予香港优惠政策。2012年3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内地海域段已完成约8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前实现向香港供气。电力方面,目前,广东电网2011年送港电量113亿千瓦时,约占香港用电量的25%。与香港合作建设的大亚湾核电基地运行正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央政府心系香港,时时刻刻把香港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在特殊商品管理方面也给予香港特殊待遇。
据海关统计,2011年,内地供港小麦粉出口12.1万吨,比1998年增长34.4%;供港大米出口3万吨,比1998年增长1.7倍。
趟趟快车保“有余”
从半世纪前开通的“三趟快车”,到如今发展到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8个主供口岸,内地多年来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满足着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资需求,保证他们“连年有余”。
滚滚客流畅市道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于2003年启动。彼时的香港,因受到SARS疫情冲击,市面萧条,门可罗雀。2003年5月,赴港游客同比下跌68%,仅旅游收入就减少123亿港元。这一损失很快波及到零售业和消费业,导致失业率达到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新高,香港经济、民生笼罩在沉沉阴霾中。
就在这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以及广东、北京和上海开放居民以个人身份赴香港旅游,如同雪中送炭,一举扭转了香港的不景气状况,给香港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分析人士认为,旅游业虽然只占香港GDP的7%,但内地游客给香港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增加了就业,更点燃了港人的消费信心,带动了香港的人流兴旺、市道畅旺。其后,个人游范围不断扩大,人数逐年递增。如今,已有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实施赴港个人游。
香港兰桂坊和海洋公园老板盛智文说:“个人游如同打开了水龙头,让内地的财富流入香港。现在的内地游客已经占到海洋公园游人总数的近一半。”
除了旅游业直接受惠,个人游数字连年递增还带动了香港其他行业的发展,并有效提高了中低端市场中消费性服务人口的工资水平。据特区政府估算,从2004年至2009年,个人游给香港带来的消费累计近850亿元;创造就业职位由2004年1.9万个增至2009年的5万个。
为推动赴港个人游市场不断扩大,促进香港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中央政府还于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推出新举措,允许内地旅行团乘坐邮轮从香港到台湾后,继续乘坐该邮轮前往日本或韩国旅游再返回内地。这对明年即将投入使用的香港邮轮码头将起到正面作用,有助香港成为亚洲邮轮枢纽。
新华社记者集体采写(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