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朝鲜遭遇由台风、暴雨引发的严重洪涝灾害,300多人伤亡,约400人失踪,数万人无家可归。同样遭受水灾的亚洲国家还有菲律宾。8月初,菲律宾连日暴雨已造成近百人罹难。
而大洋彼岸,美国本土48个州有三分之二区域持续遭遇中度以上干旱。旱灾严重影响美国的牧草质量和放牧区域,牧民不得不提前宰杀牛群,美国肉价随之上涨。墨西哥今夏也遭受有降水量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很多牧民看不到希望,选择在自己的牲畜渴死、饿死前卖给屠宰场以减少经济损失。
极端天气近年在全球范围频繁出现,且极端程度和后果不断刷新纪录。是地球正在经历某种危险的气候转变?还是自然巧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近期采访专家,解读天气为何越来越“狂野”。
双重原因“百年一遇”不稀奇
今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常被媒体形容为“百年一遇”。这并不是媒体夸大事实,但实际上极端天气近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早已不再“百年”罕见。
过去10年里,严重干旱侵袭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非洲东部;热浪席卷欧洲,多人热死;美国各地遭遇的龙卷风次数之多,创下历史纪录。仅2011年,全球因极端天气承受的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比前一年上升25%。
天气到底怎么了?极端天气是人类活动改变地球气候的危险信号,还是我们碰巧遇上大自然的“暴躁期”?《国家地理》专家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首先,专家认为,近年大多数极端天气的主要成因是自然气候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这两种现象均是太平洋赤道及附近海域与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气候异常现象,拉尼娜是指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厄尔尼诺则相反。
在过去数10年内,科学家们已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出现、来回拉锯的规律。当厄尔尼诺出现时,暖湿气流向太平洋东部扩张,给美国南部、秘鲁等地带来暴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则易遭受干旱和山火。而当拉尼娜现象出现,在太平洋西部徘徊的气流会导致澳大利亚发生暴雨和洪水,少雨干旱的天气则更多出现在美国西南部,乃至东非。
气象专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近年出现频率增加,给全球各类极端天气的轮番登场提供了“舞台”。
同时,专家也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变暖,好比火上浇油,令极端天气变得愈发频繁、可怕。随着海洋变暖,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人人都知道,把炉子点着火,锅里的水会蒸发更快。”美国能源与气候问题研究中心专家杰伊·格利奇说。
气象卫星数据表明,与1970年相比,地球大气中水分含量已增加4%。湿度增加,意味着强降雨几率更高。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使地球温度继续上升,迫使亚热带干燥区域向南北两极推移,影响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欧洲南部,很可能给这些地区带去更严重的干旱。
防灾减灾防范意识仍不足
一些气象学专家认为,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环境和气候规律发生变化,但依然缺乏相应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旱情频繁的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人们一次次在被山火烧毁的林地重建房屋,忽视山火可能卷土重来的现实。在佛罗里达和北卡罗来纳,暴雨和飓风频繁侵袭的海岸却总是豪华酒店和别墅最密集之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气候学家迈克尔·奥本海默说:“这是背道而驰。坦率地说,这就好比哪儿有天气灾害,我们就可悲地跟着往哪儿走。”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了简单却有效的措施,成功防范极端天气灾害。
欧洲2003年遭遇罕见酷热,3.5万人丧生。科学家随后发布分析报告说,气候变化将使类似灾害在欧洲的发生几率增加一倍。于是,法国政府着手在各个城市增设带空调的避暑场所,同时与那些需要协助才能到达避暑场所的独居老人建立联系。2006年,高温再次来袭,法国的死亡率比2003年时减少三分之二。
1970年,热带风暴导致孟加拉国大约50万人丧生。政府随即设立风暴预警系统,修建混凝土避难所。之后,孟加拉国多次遭受飓风,但受灾死亡的人数比1970年大幅减少,最多时也未超过一万人。
能源与气候问题研究中心专家杰伊·格利奇把天气灾难比喻为心脏病。“当医生告诫你如何防范心脏病,他绝不会说‘你需要锻炼身体,但同时继续吸烟也没关系’。”他说。
因此,最明智的防灾措施就是提前准备,“反攻”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一切风险。如,培育抗旱的农作物,修建防洪、防风的建筑,不鼓励人们在危险地方安家居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要面对现实,并且采取我们所知的能挽救生命和钱财的措施。我们不能只是傻傻站着、默默承受。”奥本海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