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留学的小弟,前几天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在洛杉矶租借了一间公寓房,里边不仅有现成的家具,而且电视、电脑、冰箱、燃气灶等日用品也一应俱全,拎着一箱随身衣物住进去,关起门,就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在国外,找到一个“家”很容易,离开一个“家”似乎更容易。在西方家庭片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场面:男女主人公发生了冲突,争吵还没进行完,一方就从衣橱里一件件地取出自己的衣物,装进一只不大的皮箱,然后,拎了箱子,夺门而去……再往下看,这个家庭竟然解体了,因为一次争吵就断然分开,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惋惜。
到我们这边,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一对夫妻有了隔阂,明明已经到了感情破裂的地步,却对家里的一些东西更加眷恋起来。我的朋友燕子,在离婚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还赌咒似地说:“我可以不要房子,但屋里的东西我要全部带走,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精心挑选的!”
房子都放弃了,那么,房子里的东西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环顾了一下燕子的家,除了几样电器,剩下的东西都显得有几分陈旧。可能这些旧物每一件都有它的来历,每一件都有它的故事吧。
后来,离婚多年的燕子对我说:现在想起来,那些旧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只是一堆“破烂”而已。
或许,只有婚姻完整的时候,才会觉得那些“破烂”有温馨感和安全感。离异的男女,也不太容易舍弃那些“破烂”,从表面上看,难以舍弃的是那些经过岁月打磨的“破烂”,实则,心里更放不下的是曾经的情感。因为留恋的东西太多,以致成了自己的包袱。事实上,多年之后,将包袱抖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堆“破烂”,也就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于是我常想,那些只拎了一只皮箱就离家出走的老外,他们一定是少了家里那些“破烂”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