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血糖,专业上称为“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之一,自我血糖监测一直以来都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患者及时了解血糖水平,指导医生调整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血糖监测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个体化实施。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血糖的控制目标应为:空腹血糖3.9-7.2mmo1/L,非空腹≤10mmo1/L,糖化血红蛋白<7%,但强调血糖控制目标应高度个体化。监测血糖频率也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选择不同的监测频率。糖尿病患者要明确自己目前的治疗方案,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药物治疗。如果是注射胰岛素,一天打几针,打什么剂型也要心中有数。比如,对于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以睡前一次甘精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例,可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包括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的血糖。而对于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可每周监测3天的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
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可每1-2周抽查3天的血糖,比如周一监测早餐前后血糖,周三监测午餐前后血糖,周六监测晚餐前后血糖,用以帮助患者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简言之,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时间可以较长;但对于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波动大,使用胰岛素治疗,近期有低血糖发生等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
采血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如指腹侧面洗干净,并用干净的餐巾纸或棉球擦干;切勿挤压手指来获得血样,否则组织间液进入会稀释血样而干扰血糖测试结果。血糖测试结果要做好记录,同时要详细记录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用以评价血糖控制趋势及药物、饮食和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除了自我血糖监测以外,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至门诊随访,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尚有糖化白蛋白、动态血糖监测等其他血糖监测方法,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从而全面系统地了解血糖情况,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周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