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精英教育也是一种醒脑。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保尔·柯察金的语录,对于我把坐咖啡厅的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这一类的金句,统统了然于胸。所以稍有闲暇,例如无所事事了一天,就会有罪恶感,如果一段时间如此简直罪不可赦。
重要的是,精英教育会衍生出一种相对顽固的对立性思维,比如贪靓的人就会无心工作;个人兴趣太过浓厚就会玩物丧志;老看韩剧最终会变成傻瓜等等。我的一个朋友,他想到自己的老年可能要在公园和一堆老头甩甩手溜溜弯简直痛不欲生,的确他年轻时相当的精英,他的文章一时传诵。我当然也不认为他最终会与民同乐。但是为什么一直坚持对立性思维?如果你在书斋里开心,不是跟在公园下棋高兴的老头一样吗?那么就算是在公园里甩手溜弯有那么惨烈吗?
为什么不能兼容呢?这是我们要对精英教育的反思。我喜欢跟美女吃饭,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养眼。一度也被精英朋友涉嫌堕落。堂堂正正,脚踏实地被认为是唯一被赞许的人生,所以也有精英朋友会无法容忍同性恋。不是己族必践踏之,而且是以精英的名义。这样不会辛苦吗?
最执着的一个朋友,她绝对是精英流水线上的优良产品。人生的两件大事,工作因跟领导有分歧辞职,婚姻因和先生有磨擦离异。个中原因当然是各有对错,但为什么表现得这样决绝?她就是典型的对立性思维,与她共事,我若提出绕道,她一定认为没有坚持真理,而只要坚持了真理,她的脖子一直梗着,认为我是无可奈何的委曲求全。但其实不是,我只是认为人家也可以那样想问题,哪怕是错的,人家也有权利这么想。你若要做成一件事,就去创造符合这件事的条件,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完全可以适度地让步或存疑,为什么非要鱼死网破将此事搞砸?她脸上总是写着,这个气我是不受的。这也是她虽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原因之一。或是许多精英不太快乐的共性。
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固然没错,但凡事未必对立,就算是玩物成性,吃喝玩乐,好食好色,未必就是不好的人生。像张伯驹、王世襄,像蔡澜、蔡康永,无论你是否认同,同样是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