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西藏路以西的上海市区叫作“沪西”,沪西的南片为上海的中高档住宅区,沪西的北片,苏州河两岸的区域则是工业区和平民住宅区,是上海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今江宁路旧名戈登路,始筑于1900年,今江宁路桥旧名戈登路桥,建于上世纪20年代,桥北有旧中央造币厂,所以又被叫作“洋钿桥”或“造币厂桥”。桥西苏州河两岸旧时分别叫“朱家湾”和“药水弄”的地方,曾是上海著名的棚户区。而在城市改造中,许多老厂房作为“工业遗址”被保护和合理使用。
改建后的江宁路桥预计在本月22日通车,今天就将这一带的“工业遗产”介绍给广大读者。
壹 生产银洋钿的造币厂
历史上中国是“银本位制”国家,以白银作为货币,称重计价,近代以后,许多国家的银元进入中国,由于银元有固定的成色、重量,不易作假,使用方便,于是民间通常使用“洋钿”,就是外国银元,其中又以墨西哥铸的“墨银”的量最大,这种银元的一面图案是“飞鹰抓蛇”,于是通称“鹰洋”,大概“鹰”字的笔划太繁,写起来不方便,于是又被俗写为“英洋”,又使不少人误以为是英国铸银元了。清朝后期,上海的大多数商行以鹰洋作为结算货币,鹰洋在上海是通货的主体。
从清光绪开始,中国各省设立铸币局自铸银元,但是成色得不到保证,实重又各不相同,于流通带来诸多困难和障碍,太多不同品种的货币同时进入市场流通,使使用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人们宁可使用自己熟悉的鹰洋也不会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其他银元。从墨西哥进口的鹰洋是有限的,多种银元同时流通更为经济发展带来困惑,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海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外商人深感币制紊乱,洋厘涨落不定,影响商业甚巨”,于是各界提议由上海银行业公会出面筹建上海造币厂,筹造新币,建厂及投资生产亟需大量资金,于是先成立上海银团。1921年,银团筹到第一笔共250万元,在戈登路(江宁路)底的苏州河北岸购地103亩建造造币厂,1922年后厂房的主体相继建成,取名“江苏上海造币厂”,但设备尚未到位,第一期的250万元用完,工厂建设被迫中断。一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决定由政府收购后注入资金,1928年10月正式改称“中央造币厂”,不久,向海外订购的机器陆续到位,1932年第一批试铸银洋钿,主图案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一帆船,背景是初升太阳的光芒,上面是三只飞鸟,故称之“三鸟船洋”,而此时距一·二八淞沪战争结束没有多久,许多人马上联想起那“三鸟”像日本轰炸上海的飞机,那太阳光芒更像日本海军的“旭日东升”旗,于是立即下令停铸,“三鸟船洋”只是样币,没进入流通,存世量很少,属收藏珍品,价格不菲,不久,就将飞鸟和太阳光芒去掉的“船洋”开铸,船洋的发行量较大,属一般收藏品。但市场上流有用船洋焊银后作假的“三鸟船洋”,交易时留点心眼。
中央造币厂铸银元仅二三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宣布白银和银元退出流通,统一发行“法币”。所谓“法币”就是法定货币,1法币相当于原1银元,合白银23.493448克,包括中央造币厂在内的全国造币厂停止铸造银元。解放后,上海造币厂主要生产人民币的分币和角币,现在使用的“1元”硬币即主要由该厂生产。同时,该厂也是中国各种纪念币、纪念章的生产工厂,而老厂房也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贰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上海啤酒厂
与造币厂隔岸相望,今宜昌路与江宁路口的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厂——上海啤酒厂,由香港德国北力乞洋行(Blackhead&Co.F.)在上海的子公司顺和洋行(Schwarzkonf&Co.F.)创办于1911年,英文行名为Shanghai Union Brewery,生产多种“友啤”(UB)啤酒。投产仅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根据国际惯例,德侨将作为敌对国难民遣返出国,将产业转入挪威的汉记洋行(Hoehnke,frithjo)名下,西文名改称Scandinavian Brewery Co.ltd.,中文名照旧,Scandinavian是北欧的大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现代的一些治上海史者又根据英文名译作“斯湛的纳维亚啤酒厂”。此实为多此一举,并容易混淆视听。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逐渐适应啤酒的口味,并爱上了啤酒,上海又出现多家啤酒生产厂,并于1931年改组,向香港注册为英商企业,核定资本为500万两(银子),实收200万两,其中沙逊洋行持有公司实发的公司股份约11%,实际上控股该公司。不久即将工厂北迁江宁路苏州河南岸(原厂在今江宁路澳门路转角),新厂由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设计,利源和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为现代化的工厂,从原料进厂、发酵酿造、消毒处理、灌装打包均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最高年产量达40万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厂。解放后的上海啤酒厂仍是中国最主要的啤酒生产厂。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苏州河沿岸的工厂、码头通过地产置换的方式有计划限期关闭和搬离,根据规划,原上海啤酒厂厂房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在原址建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并将原啤酒厂灌装车间改造成以介绍苏州河历史和整治成效的科普馆——梦清馆,现已建成并对社会开放。1999年原上海啤酒厂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9年被公布为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
叁 福新面粉三厂
在租界时期,从小沙渡(今西康路桥)到西藏路桥的苏州河是界河,浜南是公共租界,浜北是中国地界。面粉是小麦磨成的粉,中国传统使用石磨加工面粉,速度慢,产量低,成本高。1898年,安徽籍官商孙多森家族集资30万两在浜南创办“阜丰机器面粉厂”,是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1912年,无锡巨商荣氏集团在浜北创办福新面粉厂,以后相继创办二厂、三厂、四厂等多家面粉厂。面粉的原料是小麦,原料和产品的量很大,原料进入和产品出厂主要通过水运,于是苏州河两岸就成了厂址最合适的位置,1916年荣氏开设的福新面粉三厂就设在小沙渡的北岸,占地约10余亩。到民国初年,苏州河两岸大多已被各种工厂或码头占据,同时也成了工人阶层集中居住的区域,但是,由于这一段的苏州河是“界河”,不仅由何方出资建桥是一个问题,而且建桥又涉及到“主权”的交涉,所以沿线没有桥(仅有的恒丰路桥也是在租界扩张之前建的,后来还为争夺对桥的管理权纠纷不断),于是当上海造币厂兴建时,荣氏集团就主动提出在戈登路建一木桥,所有费用由荣氏承担,这座桥就是“造币厂桥”,即将改造通车的“江宁路桥”,许多人仍习惯叫作“造币厂桥”。“造币厂桥”建成后促进了浜北人口的增长,就在桥的北面, 相当于今中山北路与石泉路之间的光新路就形成了一个居民点和商业区,就被叫作“朱家湾”,从“朱家湾”到“造币厂桥”之间有一条小路,就叫作“朱家湾路”,一直到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兴建甘泉新村时,对原朱家湾路进行拓宽重建,又以光复路和甘泉新村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光新路”。
位于小沙渡对岸的原福新面粉三厂约在上世纪后期停产,原址在2006年建为中高档住宅区——泰欣嘉园。在建设过程中,厂房作为上海工业遗址被列入保护范围,但为不影响小区的景观,就向西北平移50米,并改造为小区的会所使用。
肆 江苏药水厂和药水弄
苏州河镇坪路桥南堍一带旧称“药水弄”,这“药水”并不是眼药水、红药水之类的医用药水,而是硫酸、盐酸、硝酸之类的化工药水。以前,汽车上使用的蓄电池,电池中储有稀盐酸,司机就要定期给蓄电池加药水;烧电时必须清除焊件表面的锈迹,也要点几滴药水。清末有人作《药水厂》词:“远装磺石到申江,机器烧成露满缸。名是硫酸资化学,俗呼药水出番邦。”
早在1860年英商立德洋行(Little & Co.)就在新闸桥建了一个“药水厂”,1875年《申报》老板美查兄弟(F.Major和E.Major)参股而改组为Kiangsu Acid Chemical & Soaps Works,中文名“江苏药水厂”,生产酸碱,熔炼金银,兼制肥皂。这家设在市中心区的化工厂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多次被下令停产或整改。在19世纪末,沪西的苏州河两岸有许多砖瓦厂和石灰窑,向上海提供建筑材料,当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时中外双方尚在议定租界新界址时,江苏药水厂就乘混乱之际将厂址迁到了小沙渡西的一个石灰窑址,于是这里临江的地方集中了药水厂、砖瓦厂、石灰窑,附近则是工人搭建的棚户,环境十分恶劣,“药水弄”是指原来的小沙渡路(西康路)1371弄、1501弄,后来泛指西康路以西,长寿路至苏州河的一大片地区,是上海最出名的棚户区之一。解放后,这里的药水厂、砖瓦厂先后关闭,但棚户改造推进迟缓,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普陀区人民政府实施“三湾一弄”改造工程,原药水弄改造为宜昌路的向西延长线,两侧建成上海城市花园、绿洲城市花园等中高档住宅区,有了天翻地覆之感。
普陀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改造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原药水厂的一幢西洋式办公楼现由同济大学二附中使用。我应邀参加过由普陀区教育局与相关机构举办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利用的论证会,原江苏药水厂办公楼将成为学校的办公楼以及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