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从城市文化历史看创意之都
~~~从城市文化历史看创意之都
~~~从城市文化历史看创意之都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计,把过去和未来合而为一
从城市文化历史看创意之都
■徐汇滨江,江边的吊机不仅是黄浦江边的装置,更是城市的新地标。董鸿海 摄
  ◆ 雅各布 (荷兰)MVRDV 

  最近,在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上,荷兰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雅各布(Jacob van rijs)介绍他们参与天津的一项老街区改造项目:“这是一个旧社区更新,我们获得了这个竞标。旧的建筑已完全被拆除,将要实施的建筑密度是过去的三倍。我们如何适应这样的需求,我们想看到这里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但那已随着老建筑的拆除不见了,现在只剩下树和道路。我们的设计要维持一些过去的痕迹,我们就去走访还‘健在’的旧社区,把过去和未来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方式是用老城的肌理加上庭院的住宅,因为庭院住宅的可居率低,所以我们就建立了更多的塔楼来满足需求。总体而言,我们结合了老城、庭院,又结合新的建筑既能唤起记忆,又可满足更多的人住在里面,这种努力让大家很满意。” 

  可喜的是,我们的许多城市正在努力找回专属自己的记忆。让百年电厂变身当代艺术馆,让曾经的中国馆变为中华艺术宫,让红红的大吊机就这样高高地守卫在江边;不仅如此,上海的三林苑、苏州的桐芳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厦门的吕岭花园,都把城市的历史融进了新式的建筑、赋予了新的功能,城市的意象在这里血脉通畅,看着舒服且有故事。

  安藤忠雄的设计创作,日本社会的传统、情感、习俗与美学意识娴熟地通过他现代设计语言流畅表达,平整而洁净的混凝土墙面可以用来呈现与日本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漫散光线,从而唤起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形式记忆,他说:“光线的表示形式是随时间变化的,我相信木和混凝土这些形式并非建筑材料的终结,而且还要包括对我们的感官起吸引作用的光与风……细部是认同性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我来说,细部这一因素完成了建筑的构图,同时它也是建筑形象的发生器。”由此可见,一名好的建筑师,其杰出之处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发现并实现一种足以唤起城市记忆和文化沉思的作品。(本文写作参考了《时代建筑》相关内容,特表谢忱!) 

  [  城市时间  ]

  一座快速成长的都市,虽然原本空白的大片区域被快速转化为城市新区,许多旧城区也在急速的改造中与历史拉开了距离。但不可否认,即使城市中大量的硬山顶房屋被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替代,城市历史的心跳脉动还是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存,就如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说的那样:“蜂巢、白蚁穴、蚂蚁冢等也可能规模庞大,而且构造精巧,并且,他们的功能也同人类城市具有极其相似之处,也会存在着劳动分工、等级分化等现象。”

  但是,哪怕是一座彻底遭到废弃的城市,或者被灾难吞没的城市,也不可能被简单的遗忘,他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充盈着丰满的生活场景和风采图像,“这种被充盈的状态,使得城市不再回到自然……”(雅克·德里达,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正因为时间里的城市充满了记忆和复制功能,罗马人在欧洲腹地扩张的时候,在莽荒之地用一系列标准化的构件来组装城市,在一个个标准化的方格网中充填标准化的议院、剧场、神庙、浴室、住区,标准化地将帝国几乎推广到欧洲全境,但许多城市还是在后来逐渐演化为米兰、巴黎、科隆、维也纳、法兰克福……你可以征服,但我有自己的记忆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巴黎就是巴黎,不会变成罗马。

  [  城市逻辑  ]

  上海,你能数出哪些城市记忆?外滩,太有名了;杨树浦水厂,也很有名。但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呢,是否就可以从城市成长的记忆中抹去?答案当然是不能。

  还是来看看英国的做法吧。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要花3500万英镑。

  城市的成长有着自己的逻辑,不可让城市在变新、变大、变舒适的过程中,也变得更贫乏、更苍白,就像普利兹克奖得主库哈斯所说的“广谱城市”,他认为全球化城市已变得毫无特征性,城市的同质化其实是件可悲的事情。他调侃中国建筑师说,其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

  我们的城市成长逻辑应该是从城市到城市,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每一处环境的设计和规划都应该是遵循城市的个性和品格,应该遵循先美学、后功能的设计逻辑,每一个新的功能都应该是从城市肌体中长出来的才对。正因为如此,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体现美学意图是设计之都的永恒主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农夫山泉公告
   第A13版:农夫山泉公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法治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早间点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 国际新闻
   第A24版:国际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 /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设计,把过去和未来合而为一
集体记忆笼罩下的设计建构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B05设计,把过去和未来合而为一 2013-04-27 2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