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仇德树就与一些思想活跃、志同道合的“新锐”艺术家聚拢在一起,在上海发起成立“草草画社”,意在探寻艺术创作的“法度与自由”,并提出了“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的艺术主张,在当时的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1982年,一次偶然的遭际,让仇德树发现了一块残破石碑上一丝丝“裂痕”的悲壮之美,感触之余不禁浮想联翩,深受启迪,由是认定:“裂变”将是自己日后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语言”和“美学基础”。从此,仇德树开始了在水墨画创作中的“裂变”探索与实验,走上了一条不懈追求的漫漫长路。
阅读和欣赏仇德树的“裂变”系列作品,顿会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波迎面袭来的感觉,令人震撼,令人激越,更令人咀嚼,令人遐思……仇德树的作品气势磅礴,个性鲜明,布局奇特,形式感强,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召力。
如果我们再细细品味“裂变”或许就会发现,其实这极其丰富、复杂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法,仅仅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承载着画家不凡的阅历和深邃的思想的介质——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更感悟、领略到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和智慧创造。
我一直以为,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思想家,否则,充其量只能算个“匠”。当然,这种思想是以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作为载体来传播的,因而也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感染力。三十多年来,仇德树正是通过他那技艺精湛、寓意深远的“裂变”系列作品来传递自己崭新的理念,展示自己“求变”的信念,最终赢得日益增多的理解者和欣赏者。
尽管已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权威机构的关注和重视,受到收藏界越来越多专家与爱好者的赞誉和青睐,但仇德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追求着、实验着、“裂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