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字善长,号丹林,山东莒城人,寓居吴(今江苏苏州)。他身处元末,工山水,远师董源,近法王蒙,与倪云林过往甚密,经常合作。所作苍郁雄奇,颇得元画“干笔皴擦”之精髓。入明后,曾于洪武年间被征至中书令绘制往贤著功名者,在召对时言语触犯了朱元璋,当即被杀。《晴川送客图》纵95.3厘米,横35.2厘米,纸本,墨笔,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图下坡岸上有三个士人拱手道别,两小童抱琴携物于旁,而靠岸水中泊一小舟,有船夫忙着掌舵解篙,篷舱中客人端坐,而舱外则有客人翘首站立,似在等待岸上的来客。刻画的是普通的士人的生活场景,平淡而温馨。坡岸的小山上两株巨松高耸挺拔,松针似卷曲的排云,已是元人画法。岸边的芦苇随风起伏,而图的上方,在水的对岸,是高高耸峙的数座山峰。构图上犹存王蒙的“长松高岭”格局的遗韵。山中丛树茂密,有小溪悬泉拾级而下,似闻潺潺水声,一切是那么的生气蓬勃,和谐融洽。图上自题:“莒城赵原为退轩刘广文画晴川送客图”。
典型的元代绘画的笔墨,先以淡墨勾、皴,然后用浓墨在山石及树枝叶上连勾带皴带点带擦,再用淡墨渲染,苍莽郁茂,浑厚华滋。尤其是王蒙独有的干笔解索皴、浓墨密点以及焦墨擦笔的运用,使画面更显雄浑,而将元代形成的文人绘画理念——由写实趋向写意,由具象变成“意象”(意超象外)以及纸本“干笔皴擦”技法推向新的高度。然而元代统治的迅速崩溃,突然地终止了中国绘画的这种演变。
此图是1973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从华人收藏家王季迁手中成批购入的中国古书画之一,而王季迁则是多年前从上海大收藏家张珩(张葱玉)那里买的一批画,此亦其一。而据1962年方闻先生作文揭示,这批画在离开中国之前曾偷偷地被精心临摹复制,连印章也一丝不苟。也就是说,有真假两件《晴川送别图》传世。这或许就是这幅画在《翰墨荟萃》展出期间没有被着重介绍的原因。但是,既然画可乱真,想来也不至于影响一般观众的欣赏。不过,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欣赏另一件《晴川送客图》的愿望。
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