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语中的
“水龙头”怎么就成了国宝?
方翔
  ◆ 方翔  

  经历了2009年流拍风波后,备受关注的兔首和鼠首回家之路柳暗花明。然而,究竟如何看待圆明园兽首的文物价值,市场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近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圆明园十二生肖“水龙头”只是见证圆明园被外国列强掠夺、焚毁的历史见证,一上拍卖会就被称为“国宝”,欠妥。特别是把外国人做的“水龙头”称为“国宝”,更是欠妥。

  从1985年以每尊1500美元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之后,圆明园兽首的价格就如同乘上了“火箭”一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首: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价格是25万美元,而到了2007年的成交价则达到了6910万港元。

  “这十二个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二百余年历史的喷泉配件,可以代表中国文物?可以号称‘国宝’?”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无疑代表了目前业界的广泛观点。通过有关的资料查询,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兽首称为“国宝”,最早是在2000年香港的拍卖会上,而正是从这次拍卖会开始,兽首的价格是一次比一次拍得高。对于许多人来说,面对着一次次出现的兽首,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而是能够引起的市场效应。他们用市场价格取代了文物的基本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什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在乎。

  以回归为背景,以国宝为噱头,以爱国为包装,这已经成为了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大特点。经过十多年的运作,买家和卖家都熟练掌握了一套中国文物的“专用流程”:先让物品在海外露面,给中国国内市场及潜在买家发信号,并以“国宝”的名义造势,获知充分的购买意向后,就可以入境或者直接在境外交易了。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拍卖行炒作中国文物行为,我们应予以警醒;对于那些披着“抢救”外衣而炒作的商人,我们也应该认清他们的真实目的。真正希望国宝回归的藏家,是不会怀揣任何商业性目的的。当年,张伯驹将30载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献出来,成为故宫的永世藏品。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而其捐献的《平复帖》和《游春图》,至今仍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国宝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答案,但其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特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国宝传承和延续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而这肯定不是靠拍卖市场“炒”出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家装专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杂艺国/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际艺术杂志/海上名家
   第B08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际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际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赵无极是否名不符实?
欢迎来稿
“水龙头”怎么就成了国宝?
双年展这个老情人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水龙头”怎么就成了国宝? 2013-05-04 2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