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条有关奶粉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条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近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北京及周边的省会城市的市场随机抽样,共抽检25个品牌的1段婴儿配方乳粉样品。结果表明,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生产的国内与国外品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9个原装进口产品中,有三个不合格,其中一个产品甚至有两项指标不合格。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表示,此次质量调查显示,国产产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质量均好于进口产品。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三个样品不合格的项目都是营养指标,而非安全指标。”他还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是世界上最严的标准之一。”
另一条是,由于限购,内地客从香港带走的奶粉明显减少,以致市场滞销(稍晚的央视表述为“奶粉市场稳定”),香港商家吁请取消限购,有关方面表示近期不可能,至少还要等上半年。
对于中乳协的“表示”,我们当然欢迎并深受鼓舞,不应该也无理由怀疑它的权威性。然而,我们只持“谨慎乐观”,因为在我国,近年来有关奶粉或奶制品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把消费者吓怕了。就在中乳协的“表示”出台前的不久,某国产品牌奶粉还被曝光为“问题奶粉”。试想,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表示”的同时或之后,情况会怎样呢?难以想象!现在的问题是,要重拾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我国奶业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重大负面反映和保持近日的检测指标。中乳协敢夸下这个海口吗?谅它也不敢。道理很简单,它不是厂家,不是检测机构,也不是执法单位,除非协会理事长天天在几十个奶企坐镇监制。可能吗?在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没有严厉的法律惩罚机制,没有从业人员的道德完善,没有流通环节重视职业操守的情境下,这个“表示”只能算是阶段性成果,还不能完全释放出“放心地吃国产奶粉吧”的信号。是故,香港方面仍要“限购”,不是毫无来由的。
还有一个问题,中乳协的“表示”好像非常在意“国产”和“进口”的比拼。“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是对的,但标准不一样,怎么比?“三个样品不合格的项目都是营养指标,而非安全指标”,宋理事长说得很清楚。而我们知道,国外的奶粉,其配方是根据特定人群而制定,如欧洲体质等等,不可能“通吃”。进口奶粉不完全适合中国消费者,也是事实(有的妈妈反映孩子吃了以后容易上火。据我所知,国内业界有人正在尝试针对中国儿童的体质特点配方而在国外生产奶粉的模式),但这不等于说人家的“不行”。如果国产奶粉安全性和营养指标兼及,价格又便宜,谁还会冒着被罚没的危险从境外夹带又沉又贵的奶粉?从整体上说,人家在安全性上做得确实比我们的好。我们乳企在此阴沟翻船,教训尤为深刻。事实上,国人之所以由土转洋,出于安全上的考量权重最大。我们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强调一下?
至于祭出“世界上最严的标准之一”的说法,我以为并不是一个好的卖点。国产奶粉事故不断,早就让“最严”黯然失色,况且,“最严”并不意味着“最有效”,有什么可以拿来炫耀的呢?中国股市的IPO门槛全世界最高,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大家心里都清楚。
中国奶企走到了这一步(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值得我们为它喝彩,然而,人们更希望看到它的下一步走得无可挑剔。
如果内地奶企争点气,一直在生产优于“进口奶”的奶的话,相信挺过半年、一年乃至十年,香港奶粉市场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起伏跌宕”。这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