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代高新科技的运用,灾害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达到了电子产品和电子通信可以做到的极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汶川、海地、智利、玉树和新西兰等大地震的消息,起初并不是通过电视节目或专门的新闻报刊传播的,而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传来的业余报道和图片。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介已成为最早发布重大消息的来源,范围从政治剧变到自然灾害。通过这种媒介,受害者可以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救援人员可以相互交流,而旁观者也能对受害者表示安慰,就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也通过分析互联网上的访客流量和话题来收集地震震动、地表活动和破坏程度的相关信息。
新科技的重要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灾害的救援方面,包括有针对性的筹款和更有效的救助。利用电子媒介在全球的影响,救援组织收到了成百上千万美元资金。为了响应社交网络的号召,手机用户在两周之内为红十字会筹集到2500万美元。普通人也能传播消息并为救灾行动筹款、捐款,他们只要发送“海地”到90999,便表示捐赠了10美元。
在这些活动中,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FacebooK网站,据称已拥有4亿“活跃用户”,其中1亿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入该网站。虽然有70%的用户居住在美国以外的地区,但往往能一呼百应,办成一些大事。
一个视频分享网站YoiTibe,据称它的视频每天被观看约10亿次以上,成百上千万的用户看了数千个有关海地灾情和恢复状况的视频,以及相关的新节目。智利地震发生后不久,该网站上便出现了名为“给智利希望”的视频。与此同时,社交媒介展开了一场筹集赈灾善款的运动。
此外,一些制图网站还利用电脑绘图来表示紧急需求;一些搜索引擎如谷歌、雅虎等则利用“人肉搜索”来查找与地震有关的人名,很快便能得到对方的电话号码、地址和其他详细信息,为抢救生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如加拿大一位外交人士在海地地震后被压在太子港一座建筑物废墟下等待救援,他用手机向渥太华加拿大外交部发去了求救信号,加外交部则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很快查清了他当时所处的具体位置,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