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文娱新闻·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交响乐,从形式感向哲理性迈进
刘禹君
  □ 刘禹君

  5月9日晚在上海音乐厅演出的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7部作品从开场的序曲到终场的四乐章交响曲,搭配得当。大部分作品都是标题性的,或取材中国传统文化,或运用中国体裁与曲调。表现方式也自由灵活,有在交响乐创作加入人声,唱词直接表达作品内容;有加入二胡、琵琶等中国乐器,探索新音响效果;也有直接通过主题旋律描绘情景与画面。可以说均做到了以音乐为基础,凭着对音响效果的熟悉和敏锐,化民族性与哲理性于听觉之中。

  民族性作为中国交响作品的标签性特点,是作曲家在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曲《海上序曲》就带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叙事性抒情性十分鲜明。《本草纲目》题材新颖,作者把“甘、苦、辛、温、寒”五味感受,通过听觉效果展现,创意可取。《夕》用了蒙古“呼麦”与“长调”因素,引发听众对夕阳的无穷想象。

  这台音乐会的作品在运用独特的乐队音响以及在作品中呈现出交响性、哲理性来看,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现代技巧的运用即便听起来有点生疏,却也不显突兀。把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含有西方作曲技法的交响乐,如果想扎根于中国土壤,不能只有中国元素或中国情结。笔者以为,更应该加入的是中国式哲理和美学思考,甚至对传统文化的哲学感悟,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对音响的艺术性想象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8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9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0版: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2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3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4版:招生培训/人才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汽车周刊
   第B1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微乐队”洋溢朝气 《相和歌》构思独特
中国交响乐,从形式感向哲理性迈进
褪去古典束缚 展示现代气息
上海原创迈出重要一步
追求音乐理解 不再为了技术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评论A19中国交响乐,从形式感向哲理性迈进 2013-05-15 2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