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载: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士,文士,指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知识分子阶层。以愚之见,士起码有两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其一是上学读书,有知识,有志向;其二是克己复礼,有道德,有担当。
切切,督责、勉励,情意恳挚或迫切。切,本义是刻削加工骨器(治象牙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如《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后比喻互相探讨学习。偲偲,音思思,相互切磋、督促,与切切义近。偲,义为有才,音猜,如《诗经·齐风·卢令》“其人美且偲”。《说文》曰:“偲,彊力也。”段玉裁注曰:“许云彊力者,亦取才之义申之。”叠声词偲偲,不知是否由孔子始用,典籍皆作切责解,亦是才、彊力之引申。不过,此引申一般人理解起来不易。怡怡,和悦、高兴、安适、顺畅之义。古汉语特别是《诗经》,以及后来的诗、词、曲,大量运用叠声词,即同一个单音词叠加连用,多用于描写事物情貌。叠声词是语言节奏的需要,增加了语言的美感,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又使词义得到强化。如,助词,形容词后缀,犹“然”;如也,即然也。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子路问:“怎么做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回答:“互相勉励督促,与人相处和顺融洽,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特别要勉励督促,兄弟之间特别要和顺融洽。”
朋友、兄弟关系处理好了,就可称为士吗?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士的品质、特征、能力等表现在诸多方面,能够很好地与众人相处只是其中一点。问题在于,孔子教导弟子从不空谈,也不大谈道理,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针对每个弟子的弱点、短处、错误,进行一针见血的点拨。子路“文”不足,相对粗野、鲁莽,说话办事常常只从本意出发,不大考虑对象、时机、场合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所以孔子回答他只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就在此章之前,就有子贡问士,孔子较为详细地讲了三个层次的士,与回答子路完全不同。此外,更有“士志于道”(里仁篇)的明确论断。这都说明,孔子教授子路是有的放矢。
此章最后两句是孔子对子路回答的进一步解释,是自己给自己的话作注解。士既要做到相互勉励、督促,又要做到和睦、融洽。其中,勉励、督促对朋友尤其重要,因为朋友之间需强调“义”。“责善,朋友之道也。”(《孟子·离娄下》)督促对方为善,是自古以来的交友之道。而和睦、融洽对兄弟尤其重要,因为兄弟之间需强调“恩”或“情”。
孔子明确指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同正直的人、守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面装象而心术不正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巧言狡辩而无真见识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段话,可算是对“朋友切切偲偲”的补充说明。朋友,是趣味相投者,更是志同道合者。朋友相处,应该讲求正直、守信,在学问上互相切磋交流,在事业上互相鼓励支持,共同前进。
愚以为,现实中的朋友可粗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己或不分彼此的密友,二是能够相互理解和有合有分的朋友,三是交情不深的一般朋友。这三种朋友,后两种居多。在此应该指出,许多同事、熟人并不能称为朋友。实践说明,朋友相处,吃喝玩乐最为常见,“切切偲偲”并不容易。尤其较难做到的是,经常指出对方缺点、毛病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而听者亦能深入领会,虚心采纳,两人友谊日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