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儿童节,网上都会出现“返璞归真”式的祝福,成年人彼此调侃,道一声“大儿童节日快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它们挥之不去,于是,在成年人为主体的网络世界,“卖萌”受尽欢迎,甚至“节外生枝”,类似表现被解读为善良、有爱。
带着孩童的目光,对于当下生活,人们大多希望简单且美好,可以任由自己涂鸦。然而,这注定只是文艺青年们的一厢情愿,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不如意,事关你我的公共事件纷至沓来,弱者的不幸遭遇目不暇接。在纷繁复杂的负面新闻中,人们有自己的解读角度和评价方式,然而,这个各抒己见的时代,陌生的人们仍然致力于保守一些共同的底线,这其中,对儿童的关爱即是其一。
梳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不难发现,儿童的遭遇往往会放大事件的影响力。在温州动车事故中,前期舆论多聚焦在对事件的应急处置,例如是否掩埋车头,死亡名单公布,以及对高铁发展的反思等,而到幸存女孩小伊伊被救出,舆论的关切得以转移,有网友捐助当事人,她的遭遇作为事件的一个特殊横截面,被剥离出来,被放大,并受到民众的持续关注。小伊伊这个名字在此次事故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因为她的儿童身份,民众的怜悯与痛感更为强烈,而作为个体,她在事故中的曲折经历,无疑浓缩了普通人在一次公共事件,乃至在国家发展激流中的尴尬处境。
小伊伊维系着社会共同的底线,因为儿童的不幸遭遇,人们期望全面的反思和痛改前非的努力。当然,事实上,在动车事故以及高铁发展的大趋势下,普通人都普遍存在一种孩童式的无能为力感,小伊伊寄托了围观者的关爱,也因此表达了你我的不安。
而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幼儿遭遇所带给民众的痛感则更为强烈。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民众,都动用了凄厉的言辞表达对路人的批评,彼时,幼儿所维系的底线指向一种基本的道德关怀,本应得到守护,而其最终噩运,无疑将作为一种标志,难免成为此后民众批评当前社会道德颓势的特殊史料。
涉及儿童遭遇的公共事件,舆论批评往往变本加厉,如此不难理解,近期发生在海南的校长性侵事件,不仅民众发出尖锐的批评,平日相对理性的媒体,也失去了耐心,代之以感性的道德鞭挞。而如今大凡涉及奶粉的负面评价,往往也容易放大。因为儿童不谙世事,因为此群体关系到族群的未来,相对其他群体,社会普遍对他们的负罪感更强烈,于是关爱儿童这条社会底线得以扎根。那些危害儿童健康公共事件的始作俑者,他们不仅要受到来自世俗法律的制裁,围观者还将本着良心和道义,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