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汤寅(1876-1958),字东父,别名琴隐,江苏武进人。擅书画篆刻,曾署理温州府永嘉县知县,淮安关稽核主任等职。1953年6月,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市文史馆创建时,最初入馆的36位名士、耆宿者之一。
岳父之能获此知遇,家人原以为系由马叙伦(夷初)部长荐引。近日我整理先岳遗物,始知别有一段鲜为人知颇可感慨的故事。
他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汤贻汾(谥贞愍)的后裔。九岁失怙恃,依长兄伯迟(伯繁)公居。伯迟公精研汉学,列经学大师俞樾(曲园)门墙,受聘商务印书馆任编撰,与杭州马献臣(琛书)交谊甚深。献臣于1895年病逝,临终前嘱夫人将长子马叙伦托孤于伯迟公。时,叙伦年仅十龄,小名阿履,伯迟公遂携其回苏州,次年又偕往温州,亲为课读。叙伦尊伯迟为寄父。是故,先岳父早年与叙伦朝夕相处,情同兄弟。其后,叙伦富革新思想,英姿勃发,受永嘉陈介石(黻宸)先生提挈,成维新派志士。迨新中国成立,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教育部部长。而岳父汤寅则金石书画,人称“娄东派嗣响,为继往开今者”,名闻于世。
解放之初,岳父赖以谋生之鬻字课画,已乏人问津,生活困难。老人无奈之下,竟大胆于1951年5月上书周恩来总理,请求工作。据称总理曾有指示:对地方上有相当学识、声望人士,但因年老体弱不能从事辛劳工作者,应取适当办法予以帮助;并正在考虑筹建文史馆。
总理接信后,即命人事部函告汤寅,称已转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处理。市府人事处于5月31日函告示岳父,请来面谈。岳父与谈之后,对接谈者不懂艺术,不知其在画坛影响,要其送呈作品审议,颇感不快,加以早年举家遭日寇“一二八”轰炸,字画精品已付之一炬。因此作书致马叙伦部长,“望能以旧情加函介绍”。部长于6月6日回信称:“尊事既由周总理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并由市府人员接谈,必能善为处置。伦殊未便加函介绍,请谅。”岳父曾历清末官场,目睹私门请托之风弥久,请老友美言,虽事在情理之中,然不知世道大变,诚可嗟叹。马叙伦虽身居高位,又情同昆弟,却奉公守纪,不徇私情,在在令人钦佩。
于是老人将劫余之作,勒为一卷,在封皮上写明:“门外汉可不必看!”大张其名士作派。其实又错矣。陈毅市长素有儒将之誉,精熟文史字画,决非所谓“门外汉”者。果然呈达之后,市委统战部于1952年3月派员以急件通知岳父,请其于3月12日在延安西路200号参加座谈会,又在11月17日,请其参加在文联东厅举行之座谈会,由文化局夏衍局长出席讲话,说“1953年可设立文史馆”。12月2日填表,“以年老免入讲习班”。1953年6月10日,由陈毅市长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书》送至家中,聘书称:“兹聘台端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此致汤东父先生。市长陈毅。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于是岳父成为市文史馆建馆的第一批馆员,编号为006-53006,可能是第六名报到入馆者。
从岳父汤寅入馆故事中,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本着“敬老崇文”优秀传统,极为重视团结、安置学有专长的老年知识分子,使之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无怪岳父生前用饭时,总要抱拳向天作揖,喃喃自语说:“感谢共产党赐我饭吃!”
十日谈
文史馆春秋
一位老人与他藏书的故事,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