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李克强总理履新后的首访分别赴印度、巴基斯坦和瑞士以及德国,充分体现了新政府外交布局中亚欧平衡、周边和远邻并重的思维。其中,瑞士和德国之旅,重中之重无疑是中欧经贸关系。
表明反对制裁的立场
李总理访欧期间,通过和瑞士、德国政府领导人、在野党领袖的会谈,尤其是和两国财经界人士和企业家的交流、沟通,以及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德国《时代周报》等瑞、德重要报刊发表文章,阐明了我们反对欧洲日益滋长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态度,明确表达了我国对欧洲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以及无线通讯设备进行“双反”制裁和调查的不满和反对,主张用磋商解决经贸争端;同时,结束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了中瑞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建成和我们鼓励、提倡和推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在继续推动世贸组织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的同时,力荐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个中欧经贸合作新形式,力主“双轮驱动”,指明了中欧今后经贸合作的新指向、新重点,意义重大。
李总理此访成果显著,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说服和严正劝导作为欧盟头号大国的德国审时度势,在中德联合声明中明确表明了反对制裁的立场。加之中国政府其他一系列举措和动作,使得欧委会有关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制裁的初裁投票出现了以德国、英国和荷兰为首的18个成员国明确反对,令一意孤行、主张严厉制裁中国的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尴尬万分的局面,被迫同意磋商,在出台临时性制裁措施时,把初始两月执行的反倾销税率定在11.8%,不及原提议税率的1/4。且在公布前欧委会主席亲自致电中方,表示会注意中方的关切;同时,和瑞士、德国这两个我们在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签署的一系列经贸协定拓展了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突出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体现了“双赢”。
中欧贸易冲突作为中国总理访欧的主要议题,史所鲜见,也从侧面反映了中欧经贸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光伏产品贸易冲突几大原因
具体到此次中欧有关光伏的贸易冲突,欧委会因德国太阳能企业Solar World等欧洲相关企业的要求,于去年9月6日和11月8日分别对华输欧光伏产品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3月起对我输欧光伏产品进行登记,以备追溯。5月8日,欧委会初裁,建议拟征平均高达47.6%反倾销税。6月4日,欧委会决定分阶段征收反倾销税,初始两个月为11.8%, 此后如仍达不成协议,则升至此前建议的高税率,直至终裁。究其原因:
一、反映了在欧债危机的重压下,欧洲经济低迷、失业高企,债务负担沉重,财赤居高不下,对光伏消费补贴下降,需求不振。
二、中国光伏产业结合了国内工资成本低、资本投入雄厚和相关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较短期内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并大量出口欧洲市场,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使相关欧洲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应对,濒临破产。
三、从欧盟看来,作为全球倡导和实施新能源和环保最为积极的地区,欧洲是太阳能及其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市场规模大,而太阳能相关行业又是高新科技产业,自然不愿拱手相让。
四、对中国来说,光伏产业是近年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但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国内消费有限。此前已经遭受美国的贸易制裁,基本退出当地市场。此次欧盟“双反”涉及范围更广,后果更为严重:涉及产值200多亿美元,占我光伏产品出口的60%左右,对欧出口的近7%,约40万人的就业。因此,面对欧方的初步制裁,中国政府迅速出台对欧输华葡萄酒(主要涉及此次初投主张对华制裁的法、意)的“双反”调查以反制,情理之中。
相互合作以期互利共赢
展望中欧经贸前景,主基调仍然是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但同时双方竞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呈长期化、常态化,不排除局部争端在一定时期内激化的可能。
欧盟和中国互为第一、二大经贸伙伴。2012年中欧贸易额高达5460亿美元,是2001年的7.13倍。欧盟是中国重要的技术来源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一半的技术进口来自欧盟。不仅欧盟对华投资对我举足轻重,而且2004年以来,中国对欧投资也增长迅速,2010年增速甚至达到101%。对欧盟来说,深陷欧债危机之中的经济需要来自中国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投入,以保障就业、维持增速。正如李克强总理撰文所言: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这对欧洲无疑将是巨大的商机;对中国来说,目前正在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尤其在金融、新能源、环保、城镇化、医疗和社保领域,欧洲的技术和经验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鉴于欧盟目前身处危机困境,同时缺乏必要的结构性改革创新,随着中国和其技术、经济差距的日益缩小,中欧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恐难以避免,但贸易战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双方应坚持相互开放,坚持相互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有效管控双边经贸冲突,以期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