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市场期待已久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终于出台,但是,这次改革虽然在抑制“三高”、打击造假方面有些措施,但发行方式等方面并没有重大变化,市场对这次新股发行改革有不同看法,改革效果还需观察。
本次改革七大看点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的确有一些新变化,有七大看点:
1.招股书预披露提前至“受理即披露”,自披露起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即为“真实、准确、完整”负责。
2.发行人过会并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后即核准发行,时点自主选择,IPO批文有效期12个月。
3.允许在审企业申请先行发行公司债等,探索企业以发行普通股之外的其他股权形式或以股债结合的方式融资。
4.发行人控股股东、持股高管须承诺,在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的,减持价不低于发行价。
5.发行人与承销商自主确定发行价,发行市盈率高于二级市场平均值须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
6.查实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发行人,3年内不再受理其IPO申请。
7.拟建立以新股发行价为比较基准的上市首日停牌机制,抑制“炒新”。
抑制“三高”的措施
这七大看点中,现在反响最大的是大股东减持不低于发行价,在东方财富网上进行的网民调查中,这一项被认为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投票比例达到75%。
这一条实际上是打击高价发行的措施。过往的实践显示,在新股发行中,上市公司均有高价发行的冲动,因为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对公司业绩进行包装,甚至造假都是这个目的。证监会这条措施,使得今后大股东和高管想减持股票的就得掂量一下,如果发行定价过高,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破发的,大股东、高管就要延长持股锁定期,迫使公司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发行价。
此外,建立以新股发行价为比较基准的上市首日停牌机制,也将压缩二级市场继续炒作空间,这些措施和监管执法力度加大所形成的“组合拳”对于高定价和“炒新”风气将会形成明显的遏制作用,将有望打破多年来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额的“三高”魔咒。
市场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这次新股发行改革有一些亮点,但和之前的措施相比,发行方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而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也意味着IPO重启也越来越近了,新股恢复发行已渐行渐近。市场对此影响看法不一。在东方财富网的调查中,近70%的网民认为此意见稿的发布,会使A股受压,将萎靡创新低。同时,近48%的网民表示不会参与打新。
看来,投资者还是存在几个担心,而昨天沪深股市暴跌也说明IPO“恐惧症”还是存在。尽管这一轮史上最严的IPO财务专项核查,的确发现了不少问题,到目前共有268家公司退出了IPO队伍,截至5月31日,在审公司由935家减至666家,“堰塞湖”现象有所缓解,但新股的发行量还是不小,投资者担心并没有完全消除。
其次,投资者对新股发行中的“带病上市”仍心有余悸。本次IPO财务专项核查起源于发现万福生科造假,核查中又发现了几家造假公司,随后出台了一些严厉处罚措施。本次征求意见稿中,也出台了一些打击造假的措施,如果信息披露有问题,3年内不受理该公司IPO材料。但是,问题公司上市今后能够杜绝吗?
看来,营造一个健康的新股发行市场,还任重道远。